武夷岩茶初制工艺|闽北乌龙茶初制工艺
二、做青
(一)做青目的
做青是形成岩茶“三分红、七分绿”和特有香味的关键性工序。做青目的是叶子在筛、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叶缘摩擦而破坏细胞,使茶汁外溢,促进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形成“绿心红边”。
在做青过程中,水分继续缓慢蒸发,各种物质转化的速度逐渐加快,青气散失,香气形成。
(二)做青方法
做青是在做青室内进行的。做青室一般设在较密闭而有爽的地方。保持室温25—27℃,相对湿度80—85%。若室温低于20℃时,可用火盆在室内四周移动,提高室温,促进发酵。但室温不得超过29℃。
做青过程,是岩茶制造中最细致最复杂的半萎凋半发酵过程,做青时,水分蒸发使叶片回软呈半萎凋状态(俗称退青);摊青时,梗脉中的水分又向叶面渗透,叶子恢复苏胀状态。做青方法有手工摇青和机摇青两种。
1、手工摇青
鲜叶摊晾后,将水筛搬到做青间按顺次放在做青架上。静置一小时,开始摇青。
手工摇青的方法是用两手握水筛边缘,有节奏地进行旋转摇把,使叶子在筛上作圆周旋转与上下翻动,促使梗脉内的水分向叶片输送,同时擦破部分叶缘细胞。第一次摇青后等青半小时左右,进行第二次做青。这样反复进行4—8次,总历时6—10小时。为使叶缘细胞破坏,摇青时为“住加以做手——用双手将叶子挤拢和放松,使叶边缘互挤而擦破细胞。
摇青次数、转数与每次间隔时间,随品种、气候、晒青程度不同而灵活掌握。在生产实践中掌握:摇做结合、多摇少做,先摇后做;做手先轻后重;转速和转数先慢后快先少后多;等青时间先短后长;摊叶先薄后厚。
含水量多的品种要多摇少做;含水量少的品种少摇多做,在第一、二、三次摇青前要拼筛,四筛拼三筛或五筛拼四筛。每次摇青的青叶等青均需蓬松堆成凹伏茶堆,以便青气充分散失。
2、机摇青
摇青机做青工效高,质量好,适用于大批生产和实现青茶制造连续化生产。
圆筒摇青每筒投叶25斤左右,28—30转/分,每次摇青后,青叶的放在筒内。每次摇的转散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技术参数P100表4-2
(三)适度标准
做青适度的叶子,叶脉透明,叶面黄亮,叶缘朱砂红显现,带有三红七绿的特色。叶缘向背卷,呈现龟背形。兰花香显,叶质柔软(指较嫩的原料)或手握茶叶发出沙沙响时即为适度。做青结束后进行适当堆闷,以利发酵。
三、杀青
(一)杀青的目的
利用高温破坏做青叶中酶的活性,抑制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进一步逸散青气,发展香气;蒸发水分,使叶质变软,便于揉捻。
(二)杀青方法
杀青方法有机械杀青和手工杀青两种,目前以机械杀青为主。
1、机械杀青
机械杀青,适于大批量的生产,只需一次炒、揉。锅温300—350℃。掌握多闷少扬,高温,快速短时,小锅的原则,炒2—3分钟,至适度起锅揉捻。
2、手工杀青
手工杀青分初炒和复炒两次。
初炒,锅温240—260℃,投叶量1.5左右。青叶下锅,先闷炒,待叶温上升,即扬炒。采取多闷少扬,炒匀炒透的原则。翻炒的快慢,视叶子受热程度灵活掌握,做到看青炒青。含水量较少,叶片较薄的奇种以闷炒为宜,火温宜低,时间宜短些。叶子肥大含水量较高的水仙应采取高温闷扬结合的方法,时间宜长些。
一般趁热揉捻,揉后进行第二次杀青,又叫复炒。复炒锅温200—240℃。将初揉叶撒在锅内闷炒十几秒钟,炒到烫手时起锅,进行复揉。
(三)杀青的适度标准
杀青到叶子变软,富有粘性,叶色转暗,发生清香,无青臭气,失水约15—22%时,即为适度。
四、揉捻
(一)揉捻目的
进一步破坏叶细胞,挤出茶汁,以形成岩茶的壮结外形和增进岩茶的滋味。
(二)揉捻方法和适度标准
1、手工揉捻
闽北乌龙茶习惯采取二炒二揉,炒揉交替进行的方法。第一次揉捻叫初揉,第二称复揉。初揉,就是把初炒后的叶子放在编有十字形棱骨的竹盘上,趁热用力揉二十几下,解块抖散;再揉二十几下,时间约2—3分钟,揉至叶汁流出,卷转成条,即可解块,进行第二次炒揉。
2、机械揉捻
用炒茶机和揉捻机炒揉时,使用小型揉捻机,投叶量10—12斤,转速60—65转/分,掌握热揉,重压、短时,快揉的原则。揉捻时间:嫩叶4—8分钟,老叶20分钟左右。揉至叶细胞破坏,茶汁流出,叶片卷成条索,即为适度。
五、干燥
岩茶的传统干燥法分为毛火(初焙)、足火(复焙)、吃火。目前,茶场机械化生产,只进行毛火、足火。吃火放到精制进行。
武夷岩茶初制工艺
乌龙茶初制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