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寻访茶道|韩国茶道
茶可以帮助修行。硕云告诉我,寺庙里吃茶,规矩不严格,但是有自己的法度,比如要注意环境,也要注意喝茶带给人的心境的不同,最重要的,是“风游”。“风游”?我完全理解不了这个词语。硕云也在费劲地解释,意思是注意周围环境,注意要有自然的状态,坐的时候要感受自然,平时要注意喝茶人数,不能超过三四人等等,尽管有这么多附加的解释,我还是不太明白。
就在这时候,因为屋子里的闷热,硕云打开了窗户,窗外是极其荒野的大自然,几万棵竹林和茶树在风中簌簌作响,瞬间凉风吹进房间里,茶也顿时好喝起来。啊,原来“风游”是这个意思,我瞬间明白起来,是要在自然中感受茶的魅力,“自由一点”。
因为双溪寺最早移栽中国茶种的关系,我们所在的河东地区,现在是韩国最大的绿茶产地,不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漫山遍野都是茶树的情况,而是尽量保持茶树的野生状态,自然,似乎成为韩国茶的关键词。
拟古茶道:平淡近自然者
从寺庙回到大邱,似乎从世外之地回到了尘俗之中。我们唯一没有见到的,是古老的韩国世俗茶礼,听说这种茶礼很是烦琐,规矩也多,那么这种茶礼又代表韩国茶道的哪个方面?郑老师表示,她可以为我们组织一次古老的韩国茶会,她和学生们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选择一个郊外的地方,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体会韩国的茶道礼仪。
郑老师在韩国已经教了多年学生,很多学生就是当地人,所以他们所奉行的茶礼,应该带有浓厚的大邱风格。大邱这个城市,在我们来到的若干天里,显得乏味和平淡,它既不是一座繁华的都市,又不是一座古朴的县城,就是一个平淡的中等城市。我们时常开玩笑说它像中国的哪座城市,结果还真找不到对照物,反正比较像中国北方城市,比较简单,整个城市似乎都没有精致婉约的南方气质。
不过去郑贞子为我们准备茶礼的地方,对这城市的味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她挑选的郊外老宅,是一位学生的祖屋,大约有100多年历史的南平文氏故居地,不倦斋和广居堂,显然受汉文化影响很深,但又是纯粹的韩国传统建筑,宽阔的院落,位于郊外一片更广阔的空地之中,周围是稻田和河流,在4月的晴空下,显得特别的宁静。虽然还是北方的味道,但是这种北方却是让人喜欢的北方:简单、干净和明亮。
郑贞子老师和她的学生们早就穿上了传统服装。韩服简单大方,她穿的是蓝色的裙子,配着紫色的丝带,下面是宽大的秋香色的长裙;而她的女儿则是粉色的裙子和鹅黄的外套,这是年轻女孩喜欢的颜色;助手则是秋香色的外套,深红色的丝带,另外一对来做客的夫妇,男主人是鲜艳的淡青,女主人是最传统的韩服样式,上面是白色短褂,下面是蓝色长裙。都不是清淡的颜色,但是在暗淡的木质结构的老房子里,却觉得很是合适。
助手开始泡茶,女儿充当助泡,这次茶会有两位主人、两位客人,客人们进入房间的时候,并不与主人说话,而是坐在屋角事先准备好的角落里。助手的动作很轻,先在铁釜中烧水,然后把热水倒到准备好的高丽青瓷壶中,洗壶和水汩、茶杯,这种青瓷颜色很淡,倒与中国魏晋青瓷的颜色相近,洗干净后缓慢擦拭,之后是庄重地泡茶,说不上有多细致,但是主客双方都凝神静气,整间屋子有种特别的安宁气氛。
郑老师的女儿将茶水端给客人,自己也坐下来,在客人接受茶杯之后,一位身穿暗黄色长袍的演奏家黄泳达先生开始在屋子的角落吹起了大琴,这是一种类似于笛子的乐器,只不过要粗大很多,声音轻越、动听。在音乐响起的时候,屋子里也开始有了窃窃私语,客人们端起杯子,赞美杯子的好看,这是一套深绿釉带些辰砂红色的茶具,按照郑老师的说法,是春天的颜色,主人依照规矩倒茶三次,仪式算是结束。
这就是一套最古老的韩国茶道,按照郑老师的说法,客人绝对不能多,多了就不能享受自然了,这种自然,首先体现在茶汤里,按照古老的说法,水是茶的身体,茶是水的精神,精神要健康,要灵动,喝一杯茶,就把外界的自然元素都接触到了,地、火、水、风,这就是好的待客之道。我们到的4月,格外的好,整个门户洞开,外面的风也可以进入,带来郊外花草的青气,按照郑贞子的看法,这是一个难得的传统茶会,因为整个韩国茶道想要的自然、尊重都在里面了。
25年前,郑贞子开始接触茶道,最早也是在寺庙中,一开始接触,就觉得特别自然美好,能够把人带到一个充满幸福感的世界里。“总觉得在这里面,人的精神世界会有很大的改变,于是我开始和寺庙的师父学习喝茶,这位师父现在已经去世了,他教我很多,比如如何擦拭杯子,如何注意水温,茶量多少,我们有一个小组,大家经常互相交流经验。可是学到第五年的时候,我开始特别地厌倦,觉得自己没有进步,也发现泡茶不再那么有趣,简直想放弃了。不过那个时候认识的茶家也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位老师告诉我,可能是我没发现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她说自己是瞬间想明白的,原来自己过去过于拘泥形式,对茶的感情不深,那一刻开始,对茶也有了感情。“我和茶有缘分,泡茶,就是修炼自己。”泡久了之后,她发现自己渐渐离不开茶了,脾气改变了很多,性格越来越温厚。和朋友以及客人的每次聚会,都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茶成为沟通的重要媒介。
“带学生也是如此。我有不少学生和我学习10多年了,其实泡茶并不难,学会也就会了,但是掌握每次茶聚的心意就难了。每次的心情,需要自己来把握。”与日本茶道千篇一律的主题不同,韩国的茶聚,更随意,主客之间也没有那么拘束,因为是春天,我们的茶聚从房间里的一本正经的仪式,很快转移到了户外的木亭子里。刚才还严格按规定方式坐,可是一会儿大家都忘了,黄先生吹了另一首曲子,他告诉我是上灵山,表示春日见到柳树发芽的心情,正和眼下的情景一致,茶席摆在长桌之上,主人依然在泡茶,不过不再那么安静,客人们也不再严肃,挑选盘中精致的茶食享用,有肉桂味儿、艾草味儿的糖,也有苹果做成的小花朵,还有竹节状的年糕,这些点心无疑是使茶聚变得更有趣的小道具。
一堆人或坐或半躺,木亭远处,有黄色的油菜花和一树新开的杏花,春天成为这场茶会的主角,这时候,特别能体会郑老师反复强调的那种茶聚的幸福感,很多乐趣,严格地说不完全从茶中来,可是又脱离不了茶,这大概真是韩国人从茶中寻找到的率性和自然。
在韩国寻访茶道
韩国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