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机械知识问答
成型颗料体,代替繁重的人工包揉作业,提高工效数倍,而且外形更加美观、色泽更加翠绿,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品质,真正实现了高产量、低故障、低消耗、整机一人操作,是目前最先进的茶叶整形机械。
6CRQ系列转子式茶叶揉切机
本机适用于绿、红碎茶的揉切作业。将经过萎凋和初步揉切的茶坯,由进茶口经螺旋推进器进入机腔,在筒壁筋条的配合下,受到较强的滚揉、绞切作用,在经切刀花盘的切碎作用之后,进而受棱刀板的适当搅切揉搓而排出机腔。
6CR-25揉捻机
6CR系列25型揉捻机适用于名优高档茶的揉捻作业,具有结构合理,条索紧细,成条快,破碎率低,叶细胞破损率适度,耗电省等特点,是加工毛峰、碧螺春等卷曲型名茶的理想机械。
它主要设有一莲花座,一传动组,及一卷布杆,莲花座设有数片莲花片由传动组带动莲花片做开、合之动作,对茶叶进行揉捻及压缩,并由另一驱动马达带动莲花座旋转,并配合卷布杆,将布质袋自动绕卷成结,令布质袋之容置空间逐渐缩小,达到对茶叶双重揉捻及缩小体积之功能。
茶叶在揉捻过程中成型并增进色香味浓度,同时,由于叶细胞被破坏,便于在酶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利于茶叶发酵。名优茶揉捻机械用于名优茶加工中的揉捻作业,目的是使茶叶卷曲成条,适度破坏叶细胞。名优茶揉捻机的型号较多,以揉桶直径分为6CR- 25型、6CR- 30型、6CR- 35型、6CR- 40型、6CR- 55型、6CR- 65型。
茶叶机械操作的利与弊,茶叶机械化操作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过程中,机械的作用不可小视。可以说,没有机械的进步,就没有农业的发展,更没有农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茶叶生产业也不例外。茶叶机械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茶叶品质。
目前我国许多产茶省的茶叶加工为手工加工生产,工价高,导致加工制作成本高、效益低,制茶出茶率不高,经济效益低下。为了能从根本上提高茶叶生产效益,推广新茶叶机械、新技术是实现茶农节本增效的关键。茶叶机械操作方便,机动灵活,制茶效率高,比人工制茶可提高工效5倍以上。每台每天可制作干茶10多公斤,相当于7个制茶工的制茶量。机械制茶与人工相比节省成本80%左右。与此同时,部分拥有茶叶机械的茶农在搞好自己家茶叶机械加工的基础上,还大量收购其他茶农的鲜茶叶进行加工,提高了机械使用效率,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由此可见,使用茶叶加工机械可以大量节省劳力、节约成本,确保及时制茶,实现茶园增收、茶叶增效、茶农增收,发展茶叶加工机械化是增加茶农收入的有效途径。
有利就有弊,茶叶机械操作的不利因素在于:首先鲜叶品质不及手工采摘的好,选择性不完善,老嫩不已,部分也长破损,完整性差。其次采摘批次少,每年剪采次数有限定,而手工则可以达到20批以上。而且机械化加工还要求工作人员对机械的熟练程度,对工作人员要有一段长时间的培训及实际操作。这些都是影响着茶叶机械操作发展进程。
茶叶生产是多环节的系统工程,找准茶叶技术创新的结合点,加快有机茶叶的生产,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突破口。在目前我国多为老茶园的状况下,改造老茶园,推广机械化采茶技术,无疑是我国茶业打入国际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浙江、福建、安徽等产茶大省越来越重视茶叶这一优势产业,茶叶机械化生产也正在迅速普及,现在传统的手工采茶与制茶方式已经在改变。茶叶机械化的发展与成熟日益显见,一名不太熟练的采茶工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技术培训,便可以上机进行操作作业。炒出的茶叶扁平光滑,色泽均匀,香气扑鼻,味道纯正,汤色清澈明亮,其价格也比本地一般炒制手炒出的茶叶价格高。
由此可看出工业在逐步地走向自动化,而农业也正处在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过程中。令众多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广大茶农欣喜的是,农业部、 财政部在2008年12月26日研究制定了《2009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并已开始实施,加大了对茶叶机械生产加工补贴助力和项目扶持。其中,茶树修剪机、采茶机、茶叶杀青机、茶叶揉捻机、茶叶炒(烘)干机和茶叶筛选机均列入购置补贴范围。面对茶业产业化和茶农迫切的需要,近年来各茶叶生产省开始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主要依靠国家补贴政策、建立示范推广县与项目,全力推广茶园建设、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全程机械化技术。
茶叶作为一种天然绿色饮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绿色作为一种时尚、一种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随着我国作为传统的茶叶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加快老茶园改造,大力推广茶叶产业机械化技术,对促进茶叶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这个公式计算,要按各道工序茶机的日产量分别计算各工序的茶机台数。最高日产量一般以全年总产量的3%~ 5%,或以春茶总产量的8%~10%,或春茶洪峰期的平均日产量进行计算。茶机日产量或台时产量可在产品说明书上查到。按台时产量配备茶机台数的公式如下:
茶机台数=某工序日最高在制品产量/(茶机台时 产量×每天作业时间)
由于鲜叶嫩度和含水率不同会影响单机生产效率,通常按平均产出率来进行茶机配套比较恰当。在生产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管理抑制洪峰,均衡生产。
茶叶机械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