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蒸青饼茶的制造|中国绿茶的历史(五)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绿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生煮羹饮、烧烤后煮饮、晒干收藏、原始晒青、原始烘青、原始炒青、蒸青粗茶、蒸青末茶、蒸青散茶、蒸青饼茶、炒青和烘青散茶、掺香绿茶、窨花绿茶、直到近代千姿百态名优绿茶的产生。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历代茶人不断创新的结果。
蒸青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比较精细加工的蒸青饼茶,出现在隋唐时期,是在原始散茶和原始饼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陆羽《茶经》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粗茶就是粗老茶叶加工成的散茶;散茶,这里是指幼嫩芽叶加工成的晒青、炒青、烘青散叶茶,如唐时蜀州所产的雀舌、鸟嘴、麦颗、片甲、蝉翼之类的细嫩茶叶。
这些细嫩散叶茶可能是蒸叶后烘干而成,从而保持着茶叶的原形。单芽者像麦颗;松散嫩叶者像片甲和蝉翼;一芽一、二叶者像雀舌和鸟嘴。末茶是指蒸叶捣碎后干燥的碎末茶。
蒸青饼茶的制造方法,在陆羽《茶经》中有记述,即“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唐代这种蒸青饼茶的制造,根据对陆羽《茶经》的理解,大体上是:
(1)采茶:采茶季节,陆羽《茶经》称:“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当茶发出新芽“若薇蕨始抽”时,采下嫩芽叶,粗老叶不好。即陆羽称之为“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采摘要及时且精细,“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具体采茶时是用一种叫“赢”的竹篮子去采茶。
(2)蒸茶:采来的叶子放在箅(小篮子)中,置箅于甑(木制或瓦制的圆桶)中,甑置锅上,锅内盛水,烧水蒸叶。
(3)捣茶:蒸后的茶叶趁热放在杵臼(又叫碓)中捣碎,但不必太细碎,有一些短碎嫩茎存在也不要紧。正如《茶经》称:“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即茎——作者注)存焉。”
(4)拍茶:拍茶即压茶饼。将捣碎后的茶叶倒入铁制的规(又称模、棬,规有方形、圆形、花形几种)中,规置垫有?(又叫衣,油绢制)的承(又叫台、砧)上,用力拍压茶叶,使茶饼紧实平整。压好的饼茶凉干后要穿孔,便于烘干和烘干后穿成串。作者模仿制造饼茶时,为了使孔径整齐,改为压好后打孔。
(5)列茶晾茶:将压好的茶饼从圈模中小心脱出,将脱出的茶饼列在芘筣(又叫赢子、蒡筤,竹编成)上晾干。
(6)焙茶:陆羽《茶经》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