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后发酵”之谜
用箩筐渥堆,每筐湿坯20公斤左右。气温高时薄堆,嫩叶薄堆,老叶厚堆压紧,渥堆中翻堆1-2次,将边上茶翻入堆中,促进质变均匀。渥堆时间,视叶质老嫩、气温高低和天气等情况不同而异。一般气温低、雨天,叶质较老,渥堆时间略长,反之,则较短。通常为10-15小时。(《制茶学》全国中等农业学校教材)
注:以上所指渥堆叶均为鲜叶经杀青、揉捻后直接渥堆,因未经干燥,叶内含水量较高,无需再行湿水。
简析:综上所述,现代渥堆工艺的主要促因在于茶坯含水量、温度、湿度、氧气、时间。
二、现代渥堆原理
渥堆,是酶、微生物、湿热三种动力综合作用,引起叶内物质的相互转化,特别是多酚类的自动氧化的结果,从而形成茶品独特的品质特征。
根据变化的主要内容来看,渥堆也可以说是氧化作用,不同于一般生物发酵 ,改为“堆积做色”更为确切,是指用含水量较高的茶叶进行堆积,以促进微生物旺盛繁育,从而利用微生物的不同呼吸体系及其产生的不同性质的胞内胞外酶取代鲜叶中酶的作用来促进茶内多酚化合物产生氧化缩合等化学变化。
同时由于茶坯内含物质发生激烈的化学变化,产生热能,且堆内大量嗜热菌的繁殖也释放大量热量,使堆温不断升高,又进一步促进了茶内多酚化合物在湿热条件下的非酶促自动氧化,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多种化合物,而使叶底和汤色从绿转黄,从黄转红,而茶内不溶于水的多糖成分在微生物水分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可溶的双糖、单糖,且茶内具较强苦涩味的酯型类黄酮化合物在微生物和湿热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氧化缩合、异构化等变化,使其含量降低,使茶汤从原来的苦涩向醇厚甜滑转变。
三、旧时后发酵 成因分析
根据资料篇的记述,我们可归纳出当时毛茶包装法对“后发酵 ”形成的几个主要促因,并加以分析:
1、洒水:毛茶洒水在当时是为了“使茶叶紧实而茶条不致断碎”,但对“后发酵 ”的形成来说,它起到增加茶内水分的作用。
各类微生物虽有各自不同的最适温湿环境,但一般而言,当茶叶水分含水量在12%以上,温度22℃以上,环境湿度大于70%,即可大量生成繁殖。而微生物的繁殖将促使茶坯内含物质进行氧化、分解等激烈的化学反应以释放热量,从而使堆内温度逐渐升高,形成堆内适当的湿热条件,进一步促进叶内多酚化合物在湿热条件进行非酶促自然氧化,并促进不同适应能力的微生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繁殖。
因云南晒青茶属低温日晒干燥,初制毛茶含水一般约在12%-15%之间,再加湿水至“将茶潮软”,叶内水分含量较高,若遇上适当的气候条件(云南大部分茶区所特有的湿热气候均可符合要求),可以促使形成上述变化。
2、用棍棒将茶条紧塞于内附笋叶的篮内,篮口覆盖笋叶,用细篾缠牢。堆积紧塞和以笋叶包严在当时是为了使茶叶在运输途中不致受损,但对“后发酵 ”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