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乌龙茶60年产销历程|福建乌龙茶历史
的闽北与南地区、广东省的凤凰山区和台湾省。1950年福建省茶叶产量为5450吨,其中乌龙茶673.5吨。1954年起,茶叶由国家统一经营,是年福建省茶叶产量5690吨,其中乌龙茶1137.5吨左右,当年,中国茶业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在厦门设立办事处,全省乌龙茶由“办事处”专营出口,是年出口144吨。
当时国家茶叶的供应原则为“扩大外销.有计划边销,适当安排内销”。1957年“办事处”改为“支公司”,先后把合营公司纳入支公司。1961年,全国茶叶的产、供、销由外贸部统一经管;1962年4月厦门市供销社把内销的批发部、加工厂和零售店,全部转给厦门支公司,公司即成为内外兼营的企业。
当时,国家茶叶政策举棋不定.强调以粮为纲,茶园没有很好管理,茶农收入低下。茶叶生产停滞不前,产茶大县安溪县竟沦落为贫困县。政府为加大出口力度,茶叶的供应方针调整为“优先保证出口,适当安排边销,剩余安排内销”,当年出口1200吨,几乎没有乌龙茶可以供应内销,全省内销的大部分的原料是红绿茶的茶朴和细茶等,经加工拼配后进行供应,正茶供应极少,厦门市区凭证供应。
1984年,茶叶放开只有经营后,才取消凭证供应。
“文化大革命”初期,驰名中外的“大红炮”“铁观音”名茶品名,被斥为“封、资、修”,强行政名为“大红岩”、“铁冠音”;散装原料茶为国外客商加工小包装茶的业务,增加外汇收入,被指“为资本家做工,替资本家赚钱”而勒令停止生产。因此,客户流失。1969年,厦门外贸7家进出口公司合并为外贸公司,厦门支公司也不存在了。
1979年7月,厦门支公司又重新成立,“大红炮’、“铁观音”也恢复原来的品名。1984年,厦门支公司改为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2000年改为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至今。
乌龙茶在厦门支公司的苦心经营下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与台湾茶展开竞争,终于占领了大部分市场。1976年公司首次出口乌龙茶3吨到日本,开福建乌龙茶出口日本的先河,公司即在日本选择经销客户,在双方的协作和努力下,促使了乌龙茶在日本市场的发展,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韵味赢得了日本消费者的喜爱。1978年,乌龙茶在日本销售量达178吨。
1979年日本第一次掀起了“乌龙茶热”。1980年在公司的支持下,日本经销商伊藤园株式会社试制罐装乌龙茶水获得成功,为茶叶的饮用另辟蹊径。1984年再次掀起“鸟龙茶热”,于是乌龙茶名声大振,上百家日本饮料商社参与生产罐装乌龙茶水,使得日本饮用乌龙茶的“热潮”迭起。因此,福建乌龙茶对日本的出口猛增,进入90年代.日本年进口乌龙茶达2万吨左右,一跃成为乌龙茶最大进口国,现在乌龙茶已遍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量年年上升,1983年出口达3001.43吨,为1949年216.2吨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