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厂的背影与墨江茶叶沉浮录
“1909年普洱 府他郎厅(今墨江)通判易朝佐在受到朝廷要求调查发展茶叶的谕旨后,在民间采访时发现“厅民有种茶十余株者,仅供自用。署判易多方够买,始得数斤,似觉色味倶佳,谨封固壹斤呈宪台试验。他郎厅天时地利,适合种茶,种茶可杜绝种罂粟,对民有益。于六月茶树结子时,捐养廉银45两,派人去勐烈(今江城国庆)够获茶种五担,由公家播种成秧,每担约得三万余株,分发各乡,每户百株,推广茶叶种植。”在易朝佐劝喻种茶告示:“此项茶种,出在勐烈,与他郎相连,购买极易。凡你们百姓,都宜购种。倘能遵种到拾万株以上者,由本府奖与匾额。”从上述可以看出,墨江种茶历史悠久,仅为民间自发种植,而朝廷扶持规模化大量种植应该是1909年之后。而1937年李子忠等人到此建新华茶厂,在当地一定有相当规模的茶叶种植,并且茶叶品质非同一般,才会选择远离他郎厅几天路程的蛮荒之地建厂。
“当时没有电,用锅炒杀青,用牛拉的木制揉捻机揉茶,最后把茶叶放在竹制烘笼里用梨炭烘干。天晴做晒青毛茶,雨季做红茶与绿茶,在长凳上雕挖出一个模具,将茶叶蒸软放进去定型生产沱茶,并卖到昆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李子忠其实是革命人士,在1951年被误杀,坟墓就在景星街(小学)小操场山包上,79年其女儿将坟墓迁到县城旁边。”
墨江云针引领滇绿潮流
解放后,李子忠的新华茶厂开启的现代制茶文明之光,就由墨江县茶厂继承下来。茶厂最开始是在新华村新华组,后来搬到景星街龙潭(总厂)、新华村大平掌(分厂),再后来总厂与分厂于1966年集中搬到景星三康,1974年从景星三康搬到县城大坟头,最后于1983年又搬到县城附近的马肺山。虽然茶厂不断的搬迁,但其做茶思路,从李子忠到90年代初期的墨江茶厂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现代茶叶的精制路途上不断跋山涉水,尤其紧盯时代的消费主流——绿茶的生产,创造出了从“玉露茶”到“墨江云针”的辉煌。
在计划经济年代,普洱 茶虽然是云南的特产,但主要针对的是港销与边销,除了换取宝贵的外汇与稳定边疆加强民族团结以外,其产销量其实非常有限。而中国茶叶的主流是红茶与绿茶挂帅,对外出口是红茶打天下,内销则是绿茶唱主角。这就不难想象,民国三四十年代,中茶公司来云南开办勐海茶厂与凤庆茶厂,主要想开发的是红茶,而昆明的宜良茶厂、墨江的新华茶厂都是以钻研浙江的工艺,生产高档绿茶为荣。
墨江茶厂作为滇绿生产的重镇,朱继伟是这样述说它的辉煌:“以前墨江茶厂效益非常好,墨江的第一张进口车(日本的)就是茶厂的。许多村办茶厂都是县茶厂的原料基地,由茶厂派人指导生产,生产出来的毛茶交给县茶厂。做出来的红茶、绿茶都是出口的,1975年加工砖茶边销西藏。60年代初,墨江茶厂为普洱 、版纳、临沧等地区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种茶制茶人才,为云南滇西南片区发展茶叶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