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历史|中国茶史
世,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它将茶的生产技术和饮茶方法总结提高为一六新的学问和文化,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迅速地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兴旺发展。到了唐代的中后期,茶叶已成为“举国之饮”〉茶兴于唐、盛于宋。元代以后更加开始向西方拓展、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大有席卷全球之势。第四,是茶艺与文化艺术的关系更显密切。许多文人骚客常常以食为题,或以茶抒情,或吟诗作画,或比兴歌赋,或直抒胸臆,或隐喻暗示,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唐代茶叶的生产在国内取得重大的突破和普及发展。茶的加工和煮饮技艺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技艺,为茗饮推向高潮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唐代茶产饮的最大进步是茶的加工和煮茶技艺。
在加工上采取早在三国时期出现的即蒸青做饼的方法,从中加以改革完善。陆羽《茶经》出现把茶叶生产、品饮形成系统的技术理论。在《茶经三之造》中指出:“其曰,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由茶经所列可见,唐代的制茶工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唐代煮茶技艺虽然也像以前一样叫煮茶,但技艺十分讲究。陆羽《茶经》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都是论述茶的品饮技艺的。四之器,详细地列出煮茶所需的二十四器及其产地质地要求;五之煮,详细地论述了阐发泡茶饮茶理论等,他们撰写了《煎茶水记》、《十六汤品》等六部茶业专著。随着饮茶的普及,茶文化也繁荣起来,李白、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皎然等都写有咏茶的诗歌,与酒诗相比,它们要清雅得多,虽然缺乏那种火热的激情,但使茶艺术升华到美学意境。唐代在茶的产饮方面整体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从而推动茶的定型,茶著的陆续出现,特别是提出许多品茶理念并建立了茶课税制度,完整地创构了茶文化的基石。
(6)宋代时期是隋唐时期中国饮茶文化发展高峰的延续,是茶文化的研究阶段。
这一时期茶叶产地扩大、产量剧增,比唐朝多数制茶技术也有明显的改进,最大的改变是,由蒸青茶饼茶改进为蒸青散茶;宋末由蒸青散茶发展为炒青散茶,提高了成品茶的真香真味,是制茶技术的一次革命,饮茶卫生获得广泛的重视,人们不可一日无茶,边疆政权,采用控制茶叶供应,实施“茶马交易”的政策。一担茶叶可换战马一匹。利用茶叶为武器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宋代的制茶方法与唐代在制茶技法上有类同的地方,即都是饼茶,但其工艺及品质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丁谓任福建转运期间,监制创出的“龙凤饼茶”更比唐代高一筹。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赞“本朝之兴,发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宋代由于北苑茶的兴起,引发“斗茶”技艺的形成。“斗茶”古时又称“茗战”,是一种点茶的技法,即是比茶质优次,也是比点茶技艺的高低,由品质的比试的“斗茶”之风促进茶技的提升,又由点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