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历史、演变及发展
六日曼撒,周八百里”。至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莽枝茶山中的莽枝、架布、习崆等茶树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1957年云南农科院专家蒋铨新定六大茶山为:“曼撒、易武、曼砖、倚邦、革登、攸乐”。以今天的地域和地名看,除攸乐划在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在勐腊县内。该县志记述其分布为:一、曼撒茶山为曼撒乡的曼洒、曼腊、曼乃三村(行政村,下同)和相连的易武乡的麻黑村区域内;二、易武茶山为易武乡的易武、易田、曼洛三村内;三、曼砖茶山为象明乡的曼庄、曼林两村内;四、倚邦茶山为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三村内;五、革登茶山为象明乡的安东、新发两村内。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随贡茶和大众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产茶增至十万担,运量随之增大,路泞受阻,遂由茶商、士坤出钱,民众出力,铺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马驿道,六年后建成,全长211公里,宽1.13米,全为青石板铺成。道光三十年(1850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两次编写《普洱 府志》,对清末普洱 茶的各况作了简要记述,综合其他资料情况,得知清末普洱 各地的茶业渐渐衰落:(1)、宁洱县,至光绪年间,县城有专办“茶引”、茶税、监办贡茶的茶局一处;为茶而来长驻宁洱建商会馆有:秦晋、两广、四川、江西、两湖及玉溪、建水、石屏、盱江、通河等会馆十余处;有商号180余家,其中较大商号有“协太昌、同心昌、荣和昌”等20余家,这些商号多数经营并加工茶叶。宁洱加工的普洱 茶有毛尖、芽茶、小满茶、紧团茶、改造茶、金月天等品牌,外型为团饼、方砖、牛心和人头团茶等。同治元年至四年(1862~1865年),遭受“白旗下坝”五年争战,城损商衰,茶市不兴,各地茶商渐撤,茶园荒芜。(2)、思茅厅内,设有茶叶总店,除专制“八色贡茶外”外,还加工各种紧团茶、园饼茶和毛尖茶。民间专业加工销售茶叶的较大商号有“恒和园”、“裕泰丰”、“雷永丰”等10余家,生产园饼、方砖、紧团茶和双喜牌茶。同治年间受“白旗下坝”战争之苦,茶业一度削弱。光绪23年(1897年)设思茅海关后,茶市又复活跃,私商恢复,较大商号有“鼎光恒”、“同仁利”、“裕泰丰”、“信仁和”、“广益祥”等数家。各商设两盘揉茶机加工茶叶,每机年加工4百至千斤茶叶,主要茶产品有园、方、团茶。(3)、六大茶山(即易武后名勐腊),清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大量涌入达“数十万”之众,事端不断,一度被清庭“严禁客商入山作茶”。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购茶,茶商复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种为园饼茶,又称为“园宝茶”,因七饼为一筒出售,又称“七子饼茶”或“七子园”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茶外,当地生产的园宝茶经易武销至缅甸、泰国、香港,再转南洋及至欧、美洲进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