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历史、演变及发展
斯泰写入《战争与和平》。《澜沧县志》称:“有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居、翁洼、芒洪等茶园为元代栽种”。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将普日改称为普耳,划归车里军民宣慰使司管辖。万历年间(1572~1620年),李时珍著药典《本草纲目》中记有:“普洱 茶出云南普洱 ”。明代编纂的《云南通志》记有:“车里之普洱 ,此处产茶”。两书语若同出,一致将普洱 一词和普洱 茶名固定,此后沿用不衰,至今无变。两名固定时间,比清雍正七年(1729年)成立普洱 府早109年以上。很明显,普洱 一词是由唐代的步日元代的普日明代万历的普耳演变而来,其他种种说法,应属多释之说。此时期的普洱 茶普遍受云南各族人士喜爱,明朝方志学家谢肇淅著《滇略》中将此情况记为:“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清朝(1644年~1911年),顺治十六年(1619年),吴三桂平定云南,将普洱 、思茅、普藤、茶山、猛养、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上猛乌、下猛乌、整董编为十三个版纳,统归元江府管辖。据《思茅县志》载:“顺治十八年(1621年),思茅年加工茶叶10万担,经普洱 过丽江销往西藏茶叶三万驮之多”。康熙三年(1664年),设元江府普洱 分府,移元江通判驻普洱 ,为普洱 通判,管辖十三版纳。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普洱 府,为流官制,辖六大茶山、橄榔坝及江内(澜沧江以东、北片)六版纳(即猛养、思茅、普滕、整董、猛乌、乌得),对江外各版纳(即猛暖、猛棒、猛葛、整歇、猛万)设车里宣慰司,为土司管制,根据流官管土官原则,普洱 府对车里宣慰司实行羁縻管理。同年在思茅设茶叶总店,将思茅城私商(指茶商)一律赶走,不得经营茶叶生意。雍正十年,普洱 镇总兵官李宗应以巡边到茶山搜括民财,普洱 知府佟世荫又图以“过山聚粮”再到茶山搜括,遭拒后辱打茶山千总刀兴国,刀兴国愤而发动茶山人民起义。在官军六个月围剿下,起义失败,刀兴国等人残遭杀害。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宁洱县为附廓县。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普洱 府辖一县三厅及车里宣慰司。同年,清庭对普洱 府茶业情况作调查,对私商经营茶叶有改动,道光《普洱 府志.食货》对此况追述为:“普洱 茶名重天下,每年纳茶六、七千驮(每驮120斤计,合72~84万斤),入山作茶(指茶商及工匠)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为了“杜绝衅端(闹事),不许客人上山作茶”;又从收缴茶税入手,准许私商办“茶引”购茶,规定:“普洱 府年发茶引三千,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加其他税费,合每引征税一两,年征收茶税合三千余两),行销办课,定额造册题销”。其后在府地设“茶局”专办茶引发放、税银征收和贡茶的例银发放、贡茶押运的监督机关。
乾隆九年(1744年),普洱 茶由于品质优良,茶味醇于他茶。早在唐代已获西藏人民喜爱,在明代中期大量进入北京受到京城各层人民喜爱。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