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历史、演变及发展
阮福专著《普洱 茶记》称为:“普洱 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清代《新纂云南通志》称:“普洱 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茶)可比”。清代学者赵学敏著《本草拾遗》中提出普洱 茶的药性及功能为:“普洱 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肉)毒,下气通泄”。《普洱 府志》记为:“普洱 茶名重京师”。在大众茶已普遍受欢迎基础上,清庭将普洱 茶首次列为“贡品,分芽茶、团茶两种”。同期志学家张泓著《滇南新语》中记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复将普洱 贡茶改为:“团茶(内分5、3、1、0.4、0.14斤五种)、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绵木匣装茶膏”,称为八色贡茶。阮福著《贡茶案例》中记述采办情况为:“每年进贡之茶,列于布政司库银息项下,动支一千两,由思茅厅领转采办,并购茶瓶、缎匣、木箱等,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同文记普洱 贡茶采摘情况为:“于二月(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者,谓之毛尖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买运)茶。”《普洱 府志》记为:“农历二月开始采茶,芽头细嫩且多白毫(毛)者为毛尖,农历三~四月采摘为小满茶,六~七月采摘为谷花茶”。
普洱 贡茶的采摘、加工、包装,产品多种多样,加工极为认真精良,达到当时最高境界,故此深得皇宫喜爱,广泛在士大夫阶层流传品尝。据清代文豪曹雪芹著《红楼梦》第61回写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着说:该闷些普洱 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闷了一大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从此段记述中可以看出:诺大的贾府不是每个院都有普洱 茶,只有视为掌上明珠的贾宝玉的怡红院才有,用笑着说,分明是乞讨,却遭袭、晴二人忙说已喝过两碗而婉言拒绝,可见普洱 茶之珍贵。再看全本书,提到喝茶处很多,但仅此回提到喝普洱 茶中的女儿茶,一可见普洱 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间的鼎盛名气,二可见曹雪芹那除却普洱 (茶)不是茶的独钟之心。我们今天唯能从巨著的精美描述中,去领会普洱 贡茶当时的风彩和声望。从此,普洱 大众茶为获利占有广大茶市的基础上,又增一条贡茶获取最高名声的道路,前者取利,后才为名,双管齐下,普洱 茶名利双收。普洱 茶沿贡至清宣统年间(1744年~1912年),据老舍问皇帝喝茶情况,傅仪答:“每年龙井、普洱 贡茶,我是照例要喝的”。证实普洱 贡茶沿贡至少168年。普洱 贡茶别于普洱 大众茶,在供销路线、包装、种类和各类的品牌方面,均有突破发展,大大推进普洱 茶的发展。
普洱 茶主要来源地为六大茶山。据清代方志学家檀萃著《滇海虞衡志》介绍为:“普洱 所属六大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曼端、六日曼撒,周八百里”。至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莽枝茶山中的莽枝、架布、习崆等茶树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1957年云南农科院专家蒋铨新定六大茶山为:“曼撒、易武、曼砖、倚邦、革登、攸乐”。以今天的地域和地名看,除攸乐划在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在勐腊县内。该县志记述其分布为:一、曼撒茶山为曼撒乡的曼洒、曼腊、曼乃三村(行政村,下同)和相连的易武乡的麻黑村区域内;二、易武茶山为易武乡的易武、易田、曼洛三村内;三、曼砖茶山为象明乡的曼庄、曼林两村内;四、倚邦茶山为象明乡的倚邦、曼拱、河边三村内;五、革登茶山为象明乡的安东、新发两村内。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随贡茶和大众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产茶增至十万担,运量随之增大,路泞受阻,遂由茶商、士坤出钱,民众出力,铺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马驿道,六年后建成,全长211公里,宽1.13米,全为青石板铺成。道光三十年(1850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两次编写《普洱 府志》,对清末普洱 茶的各况作了简要记述,综合其他资料情况,得知清末普洱 各地的茶业渐渐衰落:(1)、宁洱县,至光绪年间,县城有专办“茶引”、茶税、监办贡茶的茶局一处;为茶而来长驻宁洱建商会馆有:秦晋、两广、四川、江西、两湖及玉溪、建水、石屏、盱江、通河等会馆十余处;有商号180余家,其中较大商号有“协太昌、同心昌、荣和昌”等20余家,这些商号多数经营并加工茶叶。宁洱加工的普洱 茶有毛尖、芽茶、小满茶、紧团茶、改造茶、金月天等品牌,外型为团饼、方砖、牛心和人头团茶等。同治元年至四年(1862~1865年),遭受“白旗下坝”五年争战,城损商衰,茶市不兴,各地茶商渐撤,茶园荒芜。(2)、思茅厅内,设有茶叶总店,除专制“八色贡茶外”外,还加工各种紧团茶、园饼茶和毛尖茶。民间专业加工销售茶叶的较大商号有“恒和园”、“裕泰丰”、“雷永丰”等10余家,生产园饼、方砖、紧团茶和双喜牌茶。同治年间受“白旗下坝”战争之苦,茶业一度削弱。光绪23年(1897年)设思茅海关后,茶市又复活跃,私商恢复,较大商号有“鼎光恒”、“同仁利”、“裕泰丰”、“信仁和”、“广益祥”等数家。各商设两盘揉茶机加工茶叶,每机年加工4百至千斤茶叶,主要茶产品有园、方、团茶。(3)、六大茶山(即易武后名勐腊),清雍正二年(1724年),茶商和工匠大量涌入达“数十万”之众,事端不断,一度被清庭“严禁客商入山作茶”。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行“茶引”购茶,茶商复入茶山作茶,主要茶品种为园饼茶,又称为“园宝茶”,因七饼为一筒出售,又称“七子饼茶”或“七子园”茶。茶山大量供思茅用茶外,当地生产的园宝茶经易武销至缅甸、泰国、香港,再转南洋及至欧、美洲进入国际茶叶市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法国占领老挝和越南并对中国边境封锁,使六大茶山茶业受挫。
民国二年(1923年),实行裁府留道,普洱 府撤销。民国三年(1924年),将迤南道(驻普洱 )改为普洱 道,辖宁洱、思茅、墨江、元江、新平、景东、镇沅、景谷、澜沧、缅宁10个县及普思沿边行政区(车里)。民国八年(1919年)思茅县城鼠疫、疟疾渐猖,茶商渐撤,思茅茶业长期停顿。六大茶山改称易武,因茶商转入易武,故易武茶业一度又兴旺,民国10年(1921年),易武行政区内茶商号增至38家,年加工茶叶6900担,当年销往西藏茶叶3000担(次年最高增至6000担),盛况延至民国26年(1937年),因法国重新封锁老、越边界,南下茶路堵塞,茶商关门,易武茶业走向萧条。
民国十八年(1929年)后,除宁洱仍有藏族马帮前来购团、饼茶外,景东的老苍茶、寿眉茶,墨江的景星茶,景谷的陀茶和砖茶兴起。其余各县受思茅疫区阻挡,茶叶贸易大不如前。
1949年5月,在各县地相继获得解放的基础上,经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批准,在宁洱县城设立思普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4月,奉云南省人民政府令,改为云南省宁洱区人民行政专员公署,对原设县调整后,辖宁洱、思茅、墨江、六顺、景谷、镇沅、景东、车里、佛海、南峤、镇越、江城、澜沧、宁江、沧源15个县。
五十年代,地委和行署对茶叶重视,提出“恢复老茶园,开展新茶园”的指示,各县积极响应,1957年思茅地区10个县发展茶园50075亩,产量达1349吨,比1949年的20607亩、产量350吨分别增1.43倍和2.85倍。1964年地委、行署号召“大搞茶园建设”,在思茅坝、曼歇坝、景东县文井大街、澜沧县的惠民、勐滨开垦新式茶园。1985年,在思茅县的倚象、普洱 县板山、江城县牛洛河、澜沧县惠民和富班,建成连片的上万亩高标准集约型商品茶生产基地。1988年建成投产的思茅柏枝寺茶树良种场,种植茶树60个品种,其中大叶种茶种29个,至1989年已向保山、德宏、大理、楚雄、玉溪、红河、文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州和贵州省提供种苗,推广国家鉴定为优良茶树品种有“云抗10、14、43号”、澜沧大叶绿芽茶和景谷大白茶五个大叶茶品种。1989年,全区茶园128835亩,产量1594吨,比1949年面积、产量分别增长5.32倍和3.55倍。
1993年4月9日~11日,中共思茅地委、行署在思茅办首届“中国普洱 茶叶节”,在普洱 设分会场。大会以隆重热烈的气氛,迎来了八方客商,达到以茶会友、展示普洱 茶的历史雄姿和今天普洱 茶的发展情况,各茶商订贸洽谈之余,纷纷提出希望:祝愿普洱 茶重振历史雄风,在新时代大放异彩;让原普洱 府即今天思茅地区特有的普洱 茶在新世纪中要为人类保健、饮料强身却病,防癌治癌方面,研制出多种多样的产品;祝愿大叶种茶树在澜沧江流域成为当地新的致富之树。
“普洱 茶”,以其集贸中心和原产地之一的普洱 命名,历史产区分布于澜沧江流域(今思茅地区及西双版纳州一带),是众多茶树种类中最宝贵的种质资源之一。“普洱 茶”之精妙,在于它有“六奇”,即:产地自然条件奇、品类奇、品质奇、形状奇、饮法奇、功效奇。千百年来,“普洱 茶”以其独特的韵味享誉古今中外,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普洱 茶文化”。
“普洱 茶”,特指普洱 历史辖区(即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纳州一带)范围内种植,在普洱 府驻地加工、销售的在中国众多茶类中独树一帜的、特定的系列茶品。以其质量优异、风味独特而著称,其品质特点是色泽乌润、香气馥郁、汤色明亮、滋味醇厚。
历史上,“普洱 茶”最初有毛尖、芽茶、女儿茶之分,因其品质优异而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贡茶。阮福的《普洱 茶说》中写道:“二月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茶;采而蒸之揉为茶饼,其叶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圆茶也。”张泓的《滇南新语》也记载有“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按照制作方法,“普洱 茶”分为普洱 散茶、普洱 紧茶两大类;按其品质,分为普洱 绿茶、普洱 发酵茶两大类;按照植物分类,“普洱 茶”有5类12目。
茶树在普洱 ,四季都会发芽,四季都有茶采。人们因而用“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万里,味酽一杯中”的诗句,赞美普洱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普洱 茶”。清.《新纂云南通志》称:“普洱 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可比”;清.《本草拾遗》也记载:“普洱 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毒,下气通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