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历史、演变及发展
澜沧江流域(今思茅地区及西双版纳州一带),是众多茶树种类中最宝贵的种质资源之一。“普洱 茶”之精妙,在于它有“六奇”,即:产地自然条件奇、品类奇、品质奇、形状奇、饮法奇、功效奇。千百年来,“普洱 茶”以其独特的韵味享誉古今中外,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普洱 茶文化”。
“普洱 茶”,特指普洱 历史辖区(即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纳州一带)范围内种植,在普洱 府驻地加工、销售的在中国众多茶类中独树一帜的、特定的系列茶品。以其质量优异、风味独特而著称,其品质特点是色泽乌润、香气馥郁、汤色明亮、滋味醇厚。
历史上,“普洱 茶”最初有毛尖、芽茶、女儿茶之分,因其品质优异而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贡茶。阮福的《普洱 茶说》中写道:“二月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茶;采而蒸之揉为茶饼,其叶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圆茶也。”张泓的《滇南新语》也记载有“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按照制作方法,“普洱 茶”分为普洱 散茶、普洱 紧茶两大类;按其品质,分为普洱 绿茶、普洱 发酵茶两大类;按照植物分类,“普洱 茶”有5类12目。
茶树在普洱 ,四季都会发芽,四季都有茶采。人们因而用“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万里,味酽一杯中”的诗句,赞美普洱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普洱 茶”。清.《新纂云南通志》称:“普洱 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可比”;清.《本草拾遗》也记载:“普洱 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毒,下气通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