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历史、演变及发展
际茶叶市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法国占领老挝和越南并对中国边境封锁,使六大茶山茶业受挫。
民国二年(1923年),实行裁府留道,普洱 府撤销。民国三年(1924年),将迤南道(驻普洱 )改为普洱 道,辖宁洱、思茅、墨江、元江、新平、景东、镇沅、景谷、澜沧、缅宁10个县及普思沿边行政区(车里)。民国八年(1919年)思茅县城鼠疫、疟疾渐猖,茶商渐撤,思茅茶业长期停顿。六大茶山改称易武,因茶商转入易武,故易武茶业一度又兴旺,民国10年(1921年),易武行政区内茶商号增至38家,年加工茶叶6900担,当年销往西藏茶叶3000担(次年最高增至6000担),盛况延至民国26年(1937年),因法国重新封锁老、越边界,南下茶路堵塞,茶商关门,易武茶业走向萧条。
民国十八年(1929年)后,除宁洱仍有藏族马帮前来购团、饼茶外,景东的老苍茶、寿眉茶,墨江的景星茶,景谷的陀茶和砖茶兴起。其余各县受思茅疫区阻挡,茶叶贸易大不如前。
1949年5月,在各县地相继获得解放的基础上,经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批准,在宁洱县城设立思普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4月,奉云南省人民政府令,改为云南省宁洱区人民行政专员公署,对原设县调整后,辖宁洱、思茅、墨江、六顺、景谷、镇沅、景东、车里、佛海、南峤、镇越、江城、澜沧、宁江、沧源15个县。
五十年代,地委和行署对茶叶重视,提出“恢复老茶园,开展新茶园”的指示,各县积极响应,1957年思茅地区10个县发展茶园50075亩,产量达1349吨,比1949年的20607亩、产量350吨分别增1.43倍和2.85倍。1964年地委、行署号召“大搞茶园建设”,在思茅坝、曼歇坝、景东县文井大街、澜沧县的惠民、勐滨开垦新式茶园。1985年,在思茅县的倚象、普洱 县板山、江城县牛洛河、澜沧县惠民和富班,建成连片的上万亩高标准集约型商品茶生产基地。1988年建成投产的思茅柏枝寺茶树良种场,种植茶树60个品种,其中大叶种茶种29个,至1989年已向保山、德宏、大理、楚雄、玉溪、红河、文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州和贵州省提供种苗,推广国家鉴定为优良茶树品种有“云抗10、14、43号”、澜沧大叶绿芽茶和景谷大白茶五个大叶茶品种。1989年,全区茶园128835亩,产量1594吨,比1949年面积、产量分别增长5.32倍和3.55倍。
1993年4月9日~11日,中共思茅地委、行署在思茅办首届“中国普洱 茶叶节”,在普洱 设分会场。大会以隆重热烈的气氛,迎来了八方客商,达到以茶会友、展示普洱 茶的历史雄姿和今天普洱 茶的发展情况,各茶商订贸洽谈之余,纷纷提出希望:祝愿普洱 茶重振历史雄风,在新时代大放异彩;让原普洱 府即今天思茅地区特有的普洱 茶在新世纪中要为人类保健、饮料强身却病,防癌治癌方面,研制出多种多样的产品;祝愿大叶种茶树在澜沧江流域成为当地新的致富之树。
“普洱 茶”,以其集贸中心和原产地之一的普洱 命名,历史产区分布于澜沧江流域(今思茅地区及西双版纳州一带),是众多茶树种类中最宝贵的种质资源之一。“普洱 茶”之精妙,在于它有“六奇”,即:产地自然条件奇、品类奇、品质奇、形状奇、饮法奇、功效奇。千百年来,“普洱 茶”以其独特的韵味享誉古今中外,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普洱 茶文化”。
“普洱 茶”,特指普洱 历史辖区(即今思茅地区和西双纳州一带)范围内种植,在普洱 府驻地加工、销售的在中国众多茶类中独树一帜的、特定的系列茶品。以其质量优异、风味独特而著称,其品质特点是色泽乌润、香气馥郁、汤色明亮、滋味醇厚。
历史上,“普洱 茶”最初有毛尖、芽茶、女儿茶之分,因其品质优异而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贡茶。阮福的《普洱 茶说》中写道:“二月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茶;采而蒸之揉为茶饼,其叶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圆茶也。”张泓的《滇南新语》也记载有“普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按照制作方法,“普洱 茶”分为普洱 散茶、普洱 紧茶两大类;按其品质,分为普洱 绿茶、普洱 发酵茶两大类;按照植物分类,“普洱 茶”有5类12目。
茶树在普洱 ,四季都会发芽,四季都有茶采。人们因而用“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万里,味酽一杯中”的诗句,赞美普洱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普洱 茶”。清.《新纂云南通志》称:“普洱 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可比”;清.《本草拾遗》也记载:“普洱 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毒,下气通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