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时光轴:今非昔比普洱茶
300年前,“贡茶”在马背上意外发酵 的“美丽错误”造就了普洱 茶。但直到300年后,这份美丽才享有了它的天价。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普洱 茶的价格逐渐“疯狂”,在短短几年间,其价格上涨了成百上千倍。
现在,原产云南的陈年普洱 茶“比黄金还贵”,是“能喝的古董”。无论从市场的一般规律还是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普洱 茶在营销上无疑是成功的,找对了市场的共振点,就能引起产业的“蝴蝶效应”。
在这个“疯狂”的季节里,普洱 市进山的土路从早到晚都烟尘滚滚。“收茶的人是用麻袋装着现金,睡在茶农家里,抢收春芽的。很多时候是那边进账,这边立刻刷卡,买茶的人甚至比卖茶的人多,晚来一步,即使一个月前交了订金也会被人抢走原料。”
据了解,2007年春普洱 茶青价格比2006年上涨了200%~300%。2006年卖100元/公斤的毛茶在2007年4月就卖到300元/公斤。老班章(滋味最好的古树茶)甚至卖到1800元/公斤,而景迈、易武的古树茶也同样涨到450元/公斤。勐库乔木茶卖到200元/公斤,无量山乔木茶卖到250~260元/公斤。据了解,售价最便宜的台地茶也从2006年的十几元/公斤上升到现在的50~60元/公斤。
到底什么是普洱 茶?普洱 茶最原始的解释就是普洱 地区产的茶。这个定义通行于明代以前,到清代,由于公元1732年前后普洱 的农民起义遭到镇压,兵祸无情,普洱 当地的产茶量降为零,普洱 茶以地名命名的时代宣告结束。第二个定义是指用滇西、滇西南生长的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和紧压茶(通常被称为生茶),这类茶经过长时间的存放有可能变成自然后发酵 茶。第三个定义是晒青毛茶经过后发酵 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通常称为熟茶),它的销售比重大,传播最为广泛。茶叶采摘后,经过杀青、揉捻,在阳光下晒干,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过一种后发酵 工艺制成熟茶,具有醇厚、耐泡、陈香的特点。
“茶马古道”是普洱 茶最动人的传说,也是茶叶市场最美丽的风景。
既然现在的普洱 茶不是根据其地名而来,那么它的产区又在哪里呢?明清以前,普洱 茶的产区主要是思茅和西双版纳,后来逐渐发展到云南的昆明、大理、临沧等地。1973年以后,随着普洱 茶人工后发酵 技术的发展,普洱 茶的产地逐渐扩大,甚至扩及省外和国外。但是普洱 茶作为历史名茶,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工艺性特点。云南原产地的普洱 茶才是爱茶人心中的至爱。
普洱 茶虽然已有很长的历史,然而史书记载普洱 茶的相关文献很少。从云南种茶历史看,清中期以前,茶叶主要产在思茅、西双版纳地区。那时普洱 茶的初制主要是由茶农完成的。他们把采摘的茶叶在阳光下暴晒,先制成晒青毛茶;再经蒸压成型,制成圆形紧压茶。这里有两个细节关系到普洱 茶品质的形成:晒青毛茶是绿茶中含水分最多的,同时在茶叶运输过程中,为了防止茶碎,须在茶叶中洒些清水,将茶潮软,这就更加大了茶叶的含水量。将这些茶叶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