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时光轴:今非昔比普洱茶
往思茅或普洱 的总茶店,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这批茶叶已基本完成一个初步的冷发酵 过程,由生茶变成发酵 较轻的熟茶。在思茅或普洱 的总茶店,一部分散茶经挑拣后内销,一部分蒸压成饼茶,每7圆为一筒,外包笋叶,这时为了使笋叶柔软也要将其浸湿,然后销往藏区。从思茅经传统的茶马古道普洱 —景谷—景东—南涧—祥云—丽江—滇藏线到达拉萨。这条路全过程需要100天,尽管路途遥远、空气干燥、气温较低,但茶叶本身和笋叶中包含的水分仍使这些饼茶缓慢地冷发酵 ,形成云南特有的大叶种发酵 后的普洱 茶,其独特的陈香和浓郁的汤色尤其受到藏族同胞的喜爱。因此普洱 茶的品质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特定的地理、气候原因和特定的运输过程形成的历史产物。当时,这些工艺很难让人们理解,造成了普洱 茶的神秘感。有人说它是错误的产物,但它是美丽的错误。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交通条件和运输条件改善,进入藏区的时间缩短为40天左右,普洱 茶的自然发酵 过程很难完成,因此,各个厂家开始研究人工简化工艺,包括20世纪50年代的人工冷发酵 、蒸气热发酵 ,以及20世纪70年代渥堆发酵 的研究。今天我们饮用的普洱 茶大多是人工后发酵 生产的普洱 茶。悠悠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不复存在,但普洱 茶的故事、普洱 茶的传奇却永远留了下来。
20世纪90年代末,普洱 茶开始在我国内地萌芽,主要以纪念茶和工艺茶为主,普洱 茶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上流社会、政界、商界和文化界中,此时的普洱 茶主要是以礼品的形式在这些人群中流通。此时为普洱 茶消费的萌芽期。
2000~2001年,随着普洱 茶的慢慢普及,云南的普洱 茶生产企业开始迅速进入市场,由于大部分厂家采用的茶青都是台地茶,再加上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普洱 茶的认识不足,这一时期的普洱 茶消费主要集中在普洱 生茶。
2001~2002年,随着我国台湾、香港等地茶商陆续进驻最大的茶叶市场—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由于这些茶商较早地接触普洱 茶,经过他们的宣传和普及,喝普洱 老茶慢慢成为消费主流,“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的风气一时在消费者中流传。此时普洱 茶的文化研究和推广宣传也逐渐展开。
2003~2005年是普洱 茶的迅速发展时期,云南的普洱 茶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云南的千山万水之间,普洱 茶进入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此时的普洱 茶市场也进入一个你争我夺的混乱时代。收藏市场、拍卖市场迅速扩张,消费市场、礼品市场进一步囊括普通消费者。普洱 茶茶叶产品从当初的台地茶、古树茶、野生茶等茶青的竞争和不同山头茶青的竞争,进入一个以品牌为导向的普洱 茶竞争时代。
1993年4月是“普洱 热”的一个分水岭。这年4月,“中国普洱 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普洱 茶叶节”在思茅举行。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名专家学者亲临现场。会议最大的收获是解决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关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悬案:世界茶叶原产地在中国,在云南思茅。后来,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