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的普洱茶行业
着——《普洱 茶》。他也是1999年第一批就到大陆收老茶的人。
鉴于老茶稀少这个事实,2005年,邓时海与台湾的另一茶人耿向新合作,推出了《普洱 茶续》,倡导“喝熟茶、品老茶、藏新茶”的普洱 教条,这样也就从理论上奠定了炒作基础——普洱 已经脱离消费品,更多地融入了金融产品投资保值的特色。
王曼源,香港荣源茶行贸易公司董事长、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他的公司是普洱 茶在香港出口的集散中心。他曾提供资料与黄健亮合作,在台湾编辑出版《普洱 茶谱》一书,用茶文化带动茶产业。
(4)政府公关这是非常本土化的一笔。
港台商人与大陆打交道多年,深知这块土地的秉性,要想做大事,不借助政府的力量是很难成功的。所以,政府公关成为普洱 炒家最为慎重的工作重心。
在学术方面,港台茶商赞助研究机构挖掘普洱 的保健机理。其中,中国农科院茶叶所、云南农科院茶叶所和云南农大等科研单位,都围绕普洱 茶的品质形成机理和保健功能出版了大量研究论文。而这仅仅是影响政府工作方向的前期铺垫。
对于政府公关,港台茶商是摸准了地方的软肋。
由于云南地处偏远,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经济需要新的支撑点,港台炒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极力游说政府对投资普洱 立项。另一方面,以境外资本投资为由进入当地布局普洱 资源。这样做的目的是一举数得,除了可以低成本垄断上游资源,更可以以外资之名获取当地政府的超常规支持。同时,由于政府对于投资中出现的泡沫容忍度较大,这样也具备了炒作的政治环境。
从1993年开始,思茅市每两年举办一次普洱 节,至今已有八届。当地也将普洱 茶产业先后由“重要产业”提升至“支柱产业”,后又提拔至“第一支柱产业”的高度。
2005年,在云南省茶叶工作会议上,云南省提出要将“云茶”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使之成为云南继“云烟”、“云花”、“云药”之后的又一知名品牌。这一战略实现的标志当属2007年4月8日思茅市改名为普洱 市。
3、炒作拉抬一切的布局都为了炒作获利。
为了能拉抬价格,普洱 茶商的运作手段花样繁多,令人不得不服。
从2005年至2007年5月,炒家通过各种手段推涨普洱 茶的市场行情。茶市开谈必有普洱 茶,茶商们碰面谈及较多的不是茶品,而是:“你存了多少货?”“今天又涨了多少?”
一位温州搞建材的人这样形容飞涨的普洱 行情:“1.2万元一件时,朋友劝我投资。我没敢,毕竟对普洱 茶一窍不通,不知水深水浅,怎可盲目跟进?!”
谁知道几天时间涨至1.6万元,眼看着冲破1.8万元、2万元,让他感觉白白错过了抓住财富盛筵的机会。
在拉抬中,股票操盘手的市场操作功不可没,从具体细节不难发现操作股市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