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的普洱茶行业
茶、下关等)就是普洱 茶的龙头板块的话,那么“大益7542"就是这个板块中的龙头股,龙头股大涨自然财源滚滚。
本来普洱 就有越陈越香的概念,老茶对新茶是“十年十倍”,所以港台炒手先从囤积陈年老茶开始,带动了新茶的价格上涨。同样的手法也用在了一家茶厂的不同品种中,量少的高端品种先把价格拉高,然后量大的中低端品种慢慢出货。比如高端“大益7532"纪念版带动量大的“大益7542”价格上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普洱 炒作的高峰期。到云南旅游的游客几乎每人都会买回几饼价值不菲的所谓“老树茶”,不知道云南应该有多少高产的老茶树?这与当年一只鳖生产出成千上万瓶“中华鳖精”何其相似!
(2)对敲拉高这里面的手法更是繁多。
首先是拍卖。
2004年春节,鲁迅和许广平珍藏的3克清宫普洱 茶拍出1.2万元,相当于每克4000元。
2005广州茶博会上。德利茶业仅50克重的陈年旧普洱 ,被香港客人钟先生以13.8万元拍得;勐海兴海茶厂的普洱 斑章熟饼,则以8.8万元被买家竞得。
2005年,“马帮茶道·瑞贡京城”老舍茶馆,姜昆主持拍卖,张国立先生捐献出来的一桶茶(7饼),以160万元的价格成交。
2006年9月,昆明首届中国普洱 茶国际博览交易会上,澜沧古茶有限公司的双绿牌宫廷散茶100克茶叶以22万元被成功拍卖。
2007年5月,深圳茶博会上,临沧凤庆茶厂的一饼499克的名贵普洱 茶——“锦绣茶祖”,以40万元高价被拍走,每克800多元,创下新茶拍卖最高纪录。
这里面的猫腻很多。
如果是厂家的货已经供不应求,请多家经销商来参加拍卖,拍出高价,两相情愿,这个自不必说。但是很多拍卖都是安排好的,邀请了一帮托儿,事先做好了局,然后起拍。
这些托儿在台下此起彼伏拍得不亦乐乎,其实目的就是制造一种气氛,制造价格幻想,制造稀缺概念,拍出天价后就打开了其他普洱 茶的上涨空间。如果真有参与竞拍的其他人,好,茶就是你的了,更是鱼与熊掌兼得。
其次是自买自卖。
无论在股市还是普洱 茶市,多数的人都是因为价格快速上涨才跟进的。炒家先在市场上卖出20%。再通过亲信以高价回收,制造涨价与缺货的假象,循环数次,通过控制发货节奏与数量,茶价在最终流向终端市场的环节中一轮轮被抬升。
这样必然吸引更多的散户追加资金跟进。当茶价到了庄家所认为的高点时,散户以及吸引的资金也到了一个庞大的支撑面,庄家有节奏的“抛盘”开始。
等到达到理想价位散户大批接手时,价格已经翻了几倍了,各级的庄家都有这类的动作。等庄家把所有货抛空,三级市场的价格还在涨。散户一跟进就发现无人接盘了。
还有缩量拉升。
首先是港台炒家手中囤积了多数的老茶,包括2000年前后收购的和从港台回流的。接着经销商看到拍卖后价格暴涨,也开始囤积各类老茶新茶。
大炒家控制了上游。茶厂和经销商签订一笔合同,但第一次只给20%的货。等到价格达到理想价位后才全部供货,这样人为制造市场的饥饿感。当将整个市场的胃口吊起来的时候,新茶老茶一古脑全倾销出去。
这几乎就是股市拉抬的现实翻版。
有了价格的支撑,加上“储藏增值”概念以及文化的包装,普洱 茶一下子“乌鸡变凤凰”,成了身份、文化甚至宗教的象征。一位温州茶商这样描述普洱 茶热:“珠海一个老板特意请我去喝茶,开口就是这款普洱 茶市值两万元一件,洋洋得意。我一喝,告诉他这茶一般,只值九千。他立即扔了,问我最贵的茶多少。他认为,最贵的普洱 茶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身份。”
正是如此,大量连“生茶与熟茶”、“晒青与炒青”都分不清,甚至受误导认为“霉味就是陈味”的散户在今年初涌进普洱 茶市。白领以饮普洱 茶展示自己的时髦,并不懂茶的文化人以饮普洱 茶体现自己的内涵,商人送礼以送普洱 茶为档次,甚至机关内的司机也要学着手端一把紫砂壶品普洱 茶色、闻普洱 香,整个市场都为之疯狂。
炒到了后期,成品普洱 已经供不应求,就开始炒“期茶”。新茶未上市,炒家就开始炒作订单,白条代替实物,操盘方式依旧。在那个时期,拿到茶就意味着拿到了暴富的机会,谁去细心考虑能否卖出去?
4、出货:有条不紊出货是获取暴利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如果控制不当,不仅前面的投入全泡汤。更糟糕的是真金白银换回来的是一大堆吃不完的普洱 茶,这就真为了云南地方经济作贡献了。
所以,这是港台炒家控制最为严密的一环节。
(1)有组织出货控制市场供给,严格地按照比例和规定顺序出货。
其实在大炒家们密谋炒作之初,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界定,按照各自实力、资源的多少划分座次,设计出货顺序。谁什么时候出、出多少、以什么价格出,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2)经销商严格分级对经销商,也通过分级和买断代理权的方式实现严密控制。
如大益茶厂通过与经销商签订合同,以每家交纳保证金来控制第一级经销商。第一级经销商2007年(年初为全国46家)保证金为3000万元,这样才能以出厂价拿到货;二级经销商每家2000万元,三级1000万元。
一级发展二级,二级代理开始发展三级代理。三级代理又发展散户。保证金一交,未来市场上普洱 茶滞销和价格下跌的风险就一级一级由厂家传递给了小经销商和散户。
(3)经销商也必须遵守发货的秩序。否则会有严厉的惩罚。
由于大宗商品出货量太大会严重拖低市场价格,而且要是有个别老鼠仓那就麻烦大了,所以在行内几乎采取的是黑社会般的控制秩序。
据传,一旦发现老鼠会,灭鼠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颗子弹。这样一来谁也不敢做老鼠,而且没有必要做老鼠。于是在严格的监督下,出货顺序有条不紊,而且大炒家继续推高普洱 茶价格。
(4)放量甩货,诈取最大利润制造好稀缺概念之后,在严密的安排下,大量的普洱 茶以非常“稀缺”的姿态静悄悄流入市场,其中“中茶”在今年突然向市场增量2万吨普洱 茶。“相当于增加了四个大益茶厂。”茶市经销商心有余悸地说。
事实上,昆明茶厂自1996年停产至2006年开工,十年间“中茶”都未生产过普洱 茶。2006年3月,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重新获得了“中茶”商标使用权,此时原先旗下的下关、勐海茶厂早已剥离改制,只剩昆明茶厂一家,且年产量据说不足2000吨。
这样的情况下,“中茶”开始以每公斤50元授权其他厂家使用“中茶”商标,并将批号分字头卖断。“珍稀普洱 ”的供给量暴增!“大量贴牌导致质量混乱,价格暴跌,引起炒家恐慌、抛售,又将‘大益’、‘下关’等在高位运行的品牌拉下水。”其中“大益7542"在2007年5月20日由1.6万元/件跳水到1.1万元/件,标志主力已经出了大部分的货,开始尾盘甩货。
而港台大炒家的老茶饼藏量是另一个考核指标。据“炒茶人”描述,他们已经提前几个月出了大部分货。中炒家(一级和云南二级经销商)大约晚一到两个月出完,并且云南的经销商没有一个被套。
这个可以从拍卖市场看出端倪。
文/带剑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