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的普洱茶行业
封闭型,内外的信息交流存在一定落差,容易通过炒作达到高潮。
不过,与索罗斯仗火明抢不同的是,他们使用的武器不是金融产品,而是普洱 茶这一普通消费品,其谋势更长久,也更为不动声色。
早在2000年,国内宏观经济虽然有望回升,但仍处于低位。政府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云南省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发展普洱 经济可以借地方政府的支持而更加冠冕堂皇。
之所以相中普洱 茶,除了普洱 茶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外,更主要的是普洱 犹如股市上的优质蓝筹股,凝结着众多不可或缺的特性。
首先就是资源具有垄断性和珍稀性。
普洱 茶的生长条件独特,需要充足的阳光,温暖多雨的气候,年平均气温不低于0℃。而符合该条件的地区仅存于澜沧江两岸的丘陵地带,其中以临沧、思茅(后改名为普洱 )、西双版纳3个州市最为集中。
并且,普洱 中的名品当属“古树茶”、“老树茶”,其茶气十足,味厚醇和,深受市场追捧。但是,这些茶树都是成长几十年的珍稀品种,一棵树的产茶量也就区区几斤,这更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
从普洱 茶的制作工艺来看,普洱 熟茶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味质稳净后才上市销售,贮放时间越长越好。一般需要2~3年,干仓陈放5~8年的熟茶誉为上品。由于这种特性,也养成了普洱 爱好者爱收藏普洱 茶的传统,非常类似茅台陈酿等随时间增值的蓝筹概念。
其次,普洱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朝曾入选为贡茶,并且茶马古道的传说历史悠久,有足够挖掘的亮点可以炒作。
更重要的一点,普洱 茶的价格之低廉是“藏在深山人未知”。2004年,1公斤铁观音、乌龙茶的价格,可以买10公斤以上的普洱 茶。除了圈子里的人知道含金量外,生产商由于相对分散和闭塞,对其价值认识也不足;而终端消费者更是一无所知,只要挖掘出含金量,自然容易吸引到大量的跟风者。
事实上,历史上普洱 茶有两次炒作风波,第一次是1950年后的香港,第二次是1995年后的台湾,都曾掀起了普洱 热并将茶价炒到了高潮。
1999年台湾的普洱 茶市场崩盘后,港台的茶人(实际是庄家或炒手)就开始把眼光投向大陆普洱 茶的产地云南。而大陆当时由于消息闭塞,没有把普洱 茶当名贵的品种,老茶的原持有人不但分散,信息少,还都担心这一片片冷冷的老茶坏在手里。
面对这片未被开垦的内地市场,炒作者焉能不出重拳?
2、布局港台大炒家相中这一块风水宝地后,制定了周密的操作计划。为了顺利囤积普洱 茶、拉抬价格、安全出货,组织内部做了严密的分工,还雇佣了整整一个股票操盘手团队来当顾问。这些在后来的普洱 茶坐庄操作过程中可以看出端倪。
(1)吸筹:“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