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炒的普洱茶行业
茶。
大炒家控制了上游。茶厂和经销商签订一笔合同,但第一次只给20%的货。等到价格达到理想价位后才全部供货,这样人为制造市场的饥饿感。当将整个市场的胃口吊起来的时候,新茶老茶一古脑全倾销出去。
这几乎就是股市拉抬的现实翻版。
有了价格的支撑,加上“储藏增值”概念以及文化的包装,普洱 茶一下子“乌鸡变凤凰”,成了身份、文化甚至宗教的象征。一位温州茶商这样描述普洱 茶热:“珠海一个老板特意请我去喝茶,开口就是这款普洱 茶市值两万元一件,洋洋得意。我一喝,告诉他这茶一般,只值九千。他立即扔了,问我最贵的茶多少。他认为,最贵的普洱 茶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身份。”
正是如此,大量连“生茶与熟茶”、“晒青与炒青”都分不清,甚至受误导认为“霉味就是陈味”的散户在今年初涌进普洱 茶市。白领以饮普洱 茶展示自己的时髦,并不懂茶的文化人以饮普洱 茶体现自己的内涵,商人送礼以送普洱 茶为档次,甚至机关内的司机也要学着手端一把紫砂壶品普洱 茶色、闻普洱 香,整个市场都为之疯狂。
炒到了后期,成品普洱 已经供不应求,就开始炒“期茶”。新茶未上市,炒家就开始炒作订单,白条代替实物,操盘方式依旧。在那个时期,拿到茶就意味着拿到了暴富的机会,谁去细心考虑能否卖出去?
4、出货:有条不紊出货是获取暴利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如果控制不当,不仅前面的投入全泡汤。更糟糕的是真金白银换回来的是一大堆吃不完的普洱 茶,这就真为了云南地方经济作贡献了。
所以,这是港台炒家控制最为严密的一环节。
(1)有组织出货控制市场供给,严格地按照比例和规定顺序出货。
其实在大炒家们密谋炒作之初,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界定,按照各自实力、资源的多少划分座次,设计出货顺序。谁什么时候出、出多少、以什么价格出,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2)经销商严格分级对经销商,也通过分级和买断代理权的方式实现严密控制。
如大益茶厂通过与经销商签订合同,以每家交纳保证金来控制第一级经销商。第一级经销商2007年(年初为全国46家)保证金为3000万元,这样才能以出厂价拿到货;二级经销商每家2000万元,三级1000万元。
一级发展二级,二级代理开始发展三级代理。三级代理又发展散户。保证金一交,未来市场上普洱 茶滞销和价格下跌的风险就一级一级由厂家传递给了小经销商和散户。
(3)经销商也必须遵守发货的秩序。否则会有严厉的惩罚。
由于大宗商品出货量太大会严重拖低市场价格,而且要是有个别老鼠仓那就麻烦大了,所以在行内几乎采取的是黑社会般的控制秩序。
据传,一旦发现老鼠会,灭鼠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颗子弹。这样一来谁也不敢做老鼠,而且没有必要做老鼠。于是在严格的监督下,出货顺序有条不紊,而且大炒家继续推高普洱 茶价格。
(4)放量甩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