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历史源流及制作演变(下)
。依条索粗细、品质高下以区分,最细者称“头盖”,盖于茶团最外面,大部分是春尖白毫;次级茶称“二盖”,多半是夏初产的细叶;最差的茶称“里茶”,即包心。
蒸揉前先按各种花色规格配料,如碗形的沱茶每个重8两(250g),配料为头盖10%,二盖20%,里茶70%。心脏形的紧茶第个重7.6两(237.5g)头盖、二盖和里茶各占1/3。饼茶为沱茶的副产品,每饼重1.6两(50g),谷花20.5%,春尖21.2%,春尾58.3%。蒸揉时按配料准确称重,一层一层放入蒸甑,好茶放在最外层,用蒸汽蒸汽蒸软后,装入三角布袋,按需要揉成大小圆扁不同的形状,然后放置在干燥之处,风干即成。沱茶五个一筒,外包箬叶,用细藤、篾扎好,装进篾篓,捆紧。第28筒为一篓,净重70市斤,两篓为一驼。紧茶7个成一筒,18筒装一竹篮,每篮净重60市斤,两篮为一驮。
这种制法一直沿用到今,仍为部分普洱 茶的生产厂家所采用,但随着现代制茶机械的发展,对生产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一些生产规模较大的厂家的生产要求,现大部分生产厂家开始采用机械加工代替了人工生产。但现代制茶机械是否适合用于加工古拙朴质的普洱 茶?这样的制成的“普洱 茶”是否能越陈越香?仍存在一些争议。
新形势下的普洱 茶“1973年以前,广东口岸用云南晒青毛茶混合本地茶、越南青茶制成“普洱 散茶”独家经营出口。以后广西、湖南、四川等省也先后用小叶种茶制普洱 茶出口。鉴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昆明茶厂于1973年试制大叶种普洱 茶成功,乃在全省逐步扩大生产,开始自营出口。”——这是《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1938-1990)上记载的一段文字,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完全不同于传统普洱 茶的新的茶类的诞生。
这种人工快速后发酵的普洱 茶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泼水渥堆,历时月余而成,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普洱 茶,将其称为普洱 茶(熟茶);而传统的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直接精制加工后蒸压成型的紧压茶被与称为普洱 茶(生茶)。
普洱 熟茶的出现,彻底推翻了传统普洱 茶的给人留下的味酽而清香独绝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色如琥珀、独特陈香、不苦不涩、出厂即饮。
这对普洱 茶来说是好是坏,难以评说,或许,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吧。
随后的岁月里,新旧几代茶人为普洱 的定义与加工工艺争论不休,虽然云南地方政府出台了普洱 茶的地方标准并历年来几经修改,但一方面众口难调,一方面涉及多地区多省份即得利益,终难令所有人信服。
直到2008年6月17日,首份有关普洱 茶的国家标准GB/T 22111-2008的出台,才为普洱 茶长久以来的争论暂时划上了句话,按新标准的定义,普洱 茶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的特征,普洱 茶分为普洱 茶(生茶)和普洱 茶(熟茶)两种类型。按外观形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