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历史源流及制作演变(下)
产阶级很喜欢喝这种茶。这种茶一部分还从香港转运至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主要供华侨饮用;因而销量也比较大。……由于越陈的茶价值越卖得高些,我们一方面在江城收购陈茶,一方面增加揉制产量……到了1940年冬季……同样是《云南文史资料选辑》一书中,马桢祥着“泰缅经商回忆”一文载:我们对茶叶出口一事,在抗战时期是很重视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利润不少。易武、江城所产七子饼茶,每筒制好后约重四斤半,这种茶较好的牌子有宋元、宋聘、乾利贞等,稍次的有同庆、同兴等。在江城所加工的茶牌子较多,但质量较低,俗语叫“洗马脊背茶”,不象易武茶质细味香。这些茶大多数行销香港、越南,有一部分由香港转运到新加坡、马来亚、菲律滨等地,主要供华侨食用。也有部分茶叶行销国内,主要是新春茶。而行销港、越的多是陈茶,新是制好后存放几年的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有的茶甚至存放二三十年之久。陈茶最能解渴且能发散。香港、越南、马来亚一带气候炎热,华侨工人下班后,常到茶楼喝一两杯茶,吃点点心,这种茶只要喝一两杯就能解渴。……包装材料为竹篮、笋叶、麻布。前两者就地取材,后者购自缅甸,在缅加包。
由以上两则记载可以看出,到迟于上世纪30年代,海外市场已经有了对陈年普洱 的需求,且商家也认识到普洱 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而刻意将新茶加入存放陈化后再进行销售,普洱 茶独特的魅力已被也人所关注,这比后人提出普洱 茶“越陈越香”的概念至少要早了半世纪以上。
可就是普洱 茶即将凭借自己越陈越香的独特魅力再放异彩时,时局动荡,百业凋零,随着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爆发,中国大地陷入一片混乱,,西南边垂之地亦难幸免,各地茶厂茶庄茶行纷纷停业,普洱 茶的生产加工一度中断,普洱 茶的历史出现断层。
普洱 茶的恢复期新中国成立后,原民国政府经济部所属中国茶业公司与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创建的“云南中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贸易部系统,于1950年3月9日由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刘洁为首的军事代表进驻接管,下属各茶厂均随“省茶司”交军事接管,经稍事整顿后恢复生产,续写普洱 茶历史的新篇章。
其后各民营茶庄、茶行等生产经营企业也归并国有,普洱 茶的生产、加工由省茶司统一安排调配,普洱 茶加工技术出现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
1951年《中国茶讯》第二卷十一期刊登的冯军《云南茶叶产销概况》一文中介绍的普洱 茶制法,代表了当时普洱 茶的制法,具体可分为初制和复制两部分。
初制方法为每次取鲜叶2-2.5千克置铁锅中炒萎,用手搓揉,使出汁成条,晒干后即成毛茶,亦称散茶,即现在的云南晒青茶,简称“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