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贡茶|中国茶史
,先后运至京师(现河南省开封市)。惟“白茶”和“龙团胜雪”,惊蛰前(三月初)即行采制,十日而完工,以快马于中春(三月)运抵京师,是以号曰“头钢”。“玉芽”以下,依先后顺序,及至献毕,复已过半矣。欧阳修诗中有句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试新茶。”建安(建瓯)离京师(开封)三千五百里,每年采制新茶开始时,都要举行开焙仪式,监造官和采制役工,都要向远在京师的皇帝遥拜。造出第一批新茶,快马直送京师。
北苑贡茶的采制技术十分讲究,据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1186年)介绍,基本过程是:采茶、拣、蒸茶、洗茶、榨茶、搓揉、再榨茶再搓揉反复数次、研茶、压模(造茶)、焙茶、过沸汤、再焙茶过沸汤反复数次、烟焙、过汤出色、晾干。
采茶:规定在天亮前太阳未升起时开始采茶,因夜露未干时茶芽肥润,制成之茶色泽鲜明。北苑凤凰山上有打鼓亭,采茶时节,每日五更(晨4时)击大鼓,令群夫在凤凰山集合,监采官发给每人一牌,入山采茶,并规定一律用指尖采摘,以防茶芽受损,至上午八时鸣锣召回采茶群碨,防止多采。上凤凰山采茶者日雇250人 。
拣茶:因采来的茶叶有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一芽二叶)、乌蒂等,选出形如鹰爪的小芽用作制造“龙团股雪”和“白茶”。制龙团胜雪的小芽先要蒸熟,浸入水中,剔出如针的单芽称“水芽”。从品质来讲,水芽最佳,小芽次之,中芽再次。紫芽、白合、乌蒂均不用,一旦混入,茶饼表面将有斑驳,且色浊味重。
蒸茶:选用的茶芽经反复水洗清洁,置甑器中,待水沸后蒸之。蒸茶要适度,不宜过熟或不熟,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青而易沉淀,且有青草味。
榨茶:榨茶前将蒸熟的茶芽(称茶黄)淋水洗数次,促其冷却后,用布包好置小榨床上榨去水分,再置大榨床,压榨去膏(除去多余的茶汁)。如果是水芽,要用高压榨之。压后取出搓揉,再压榨(称翻榨),反复进行至压不出茶汁为止。这一点与顾渚贡茶制法不同,顾渚茶畏膏流失,而北苑贡茶则畏出膏不尽,否则团饼茶色浊而味重。
研茶:研茶工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将榨过的茶叶置陶盆中,用椎木研之。研之前先加水(凤凰山上的泉水),以每片茶的数量定加水量,如制龙团胜雪与白茶,每片加水十六杯,制拣芽加水六杯,小龙加四杯,大龙凤加二杯,其余均为十二杯。边加水边研,每杯必至水干茶熟而后研之,茶不熟,茶饼面匀,且冲泡后易沉淀。
压模(称造茶):将研好的茶叶装在刻有龙凤花纹的圈(模)中,压紧造(固定形状的茶),取出团饼茶摊在笪(竹席)上,稍干后进行烘焙。
焙茶(称过黄):先在烈火上焙之,再过沸水浴之,反复三次后,进行文火(烧柴)烟焙数日至干,火不宜大,也不宜烟。烟焙日数依(饼茶)之厚薄而定,薄者需焙10~15日,薄者6~8日已够。
更多相关:中国茶史 宋代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