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小种红茶采制技术|政和红茶
间发酵条件容易掌握,能造出理想的茶叶。另添置发酵柜、发酵笼、发酵盒,盛放发酵叶,能使发酵叶多接触空气,更容易发酵,发酵程度更均匀。如用青篓发酵,摊叶过厚,时间过长则影响勻度以致叶底乌暗,对香气、滋味、汤色都不利。
发酵适度的发酵叶基本上是红铜色,青气消失,叶脉和叶面泛红并发出浓厚的茶香。检验方法:闻香气,看叶色。如大批发酵叶最好开汤看叶底,若发酵不足叶底花青,香低味涩,若发酵过度,香不纯味淡,叶底乌暗,均会降低成茶品质。
5.过红锅和复揉
是正山小种的传统工艺,也是区别于其他红茶的一个特殊工艺。20世纪50年代曾试验和恢复这一工艺程序,对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都有明显的效果。其目的和作用是,经髙温短时的热处理、纯化酶的活性,使不能继续氧化,达到发酵适度的状况,保证成茶优异品质。过红锅的茶叶香气更纯正,甜味更明显,汤色艳而清澈,滋味醇厚,叶底色泽均匀、明亮。
过红锅方法很简单,但操作技术性很高。可用制绿茶的炒青锅或杀青机代替。将发酵适度的发酵叶,先经过红锅热处理,锅温掌握1201左右,时间宜短不宜长,一般掌握在2~3 分钟,由于过红锅对原来条索有影响,故需复揉,目的是重新整理条形,时间一般5分钟左右,揉时不宜重压,只宜轻压或稍重压,复揉后进行烘干。
6.烘干
群众叫焙茶,是小种红茶初制的最后工序。烘干技术好坏对成茶品质关系极大,如掌握适当,可以巩固和发展前几个工序的优点。如掌握不当,将会前功尽弃。其目的和作用是停止发酵作用,蒸发水分,紧结条索,发展香气,吸取烟味,便于贮运。
烘干方法。政和小种的烘干方法与其他红茶不同,不必初烘、足火与中间摊凉,也不用烘笼或烘干机。而采用焙房地面燃烧松柴,利用松柴直接燃烧的热和烟进行一次烘干。焙房的温度80~100摄氏度,烘焙的时间一般6~8小时。发酵后茶青匀摊在水筛之中,每水筛摊量大体2~3公斤。然后顺序以鱼鳞状排列放在焙房上端和二层,保持一定距离,在3~4厘米口径的毛竹架上进行烘干。用这种明火烟雾弥漫的焙房烘干,虽然会达到政和小种香与味足的需求,但对人工操作及焙房安全都非常不利。为此曾进行改革,即不在焙房地面直接燃烧松柴,改为在焙房墙外边缘挖一大灶坑,在灶坑内燃烧松柴,热能和烟雾通过灶坑烟道,通人焙间地面的二条对称的坑道(坑道上面铺青砖,以防火星暴跳而引起火灾)。这种方法叫做坑道焙烘,杜绝水灾隐患,人工也容易操作,减少高温烟雾之苦,保护劳作者身体健康,燃料也会节省三分之一,大幅降低成本,但焙房温度会略低,烟味欠浓。
不管是用明火或坑道烘干,都要注意防止火头地方的茶叶成为焦茶。如发生焦茶,应另行堆放,以免影响整堆茶叶品质。
7.进仓
达到烘干的毛茶,应按照优劣、粗细、老嫩等,立即分别进仓。仓库要求干燥、密闭,清洁无异味。仓库容量的大小应根据毛茶的数量,要注意进仓的茶叶不宜紧压,以免把茶压碎而影响质量。没有及时交售,应定时检查,以防回潮或霉变,如发现回潮或霉变还要及时再烘焙,保持毛茶的品质。
为了进一步发挥名茶的传统风格,当前必须注意解决好小种现在的某些缺点,如茶轻飘,条索松扁,色泽乌而不油润,香气低、乌枣味、桂圆味特色不明显、烟味不足、叶底暗而硬等问题,应加以改善。现在茶青,由于采摘偏迟加上标准不一,老嫩混杂,给红茶初制加工带来许多困难,很难产出优质茶叶。为此,必须按标准采,及时合理采,以养为主,采养结合以及前期适当早,中期刚刚好,后期老不了的经验。克服老嫩一把抓的不良习惯。
现在萎凋,存在着老嫩叶混杂,不分开萎凋,萎凋时间过长。要实行验青制度,青叶进厂后不要统堆,分别等级和老嫩程度及时进行萎凋,高山春季气温低,雨水多,给萎凋带来许多困难,应根据产量的多少,随着产量的增加,而相应的扩大萎凋的场所,保证这个工序正常进行。
现在揉捻比早先差多了,在揉茶机没有使用和推广之前,以手工揉抢非常认真,当揉茶机推广和普及之后的头一两年中,还是很认真地掌握和操作,随后则马虎起来了。以至出现条索偏松,失去壮实风格。我们要严格掌握,按照揉茶机的操作原则:
“轻、重、轻”和“短、长、短”。特别是中间要经解块筛分。筛下先送发酵,筛上进行再揉。过红锅及复揉是有效的传统生产工艺,不能丢掉。它特别对于春季低温的髙山茶区显得更加必要。
目前正山小种成茶香气低,烟味不足,叶底乌暗,这是和烘干有直接关系的。主要存在焙房温度和烟气问题。应积极推广以坑道和焙房地面相结合,这样可以提髙温度和烟气,待上烘个把小时后,焙房地面的明火堆扑灭,让坑道热和烟来完成。从而达到小种红茶香气髙,烟味纯正目的。
自21世纪以来,政和县茶区推行无公害红茶(或绿茶、白茶)加工技术,产制无公害红茶、有机红茶(或其他茶)。其技术规程按照《无公害食品茶叶加工技术规范》执行。同时,企业也制订的在实施《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出口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花茶等)技术规程。
政和小种红茶采制技术
政和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