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工夫红茶精制加工|红茶制作
红茶精制加工兴起
1 .民国时期精制
“茶行” 清朝“政和工夫红茶”创制后,到清末期已有精制加工。民国时期政和城关开设红茶精制加工的茶行有数十家,具有一定规模、产量在5 0吨以上的有3 家,即陈协五的“义昌生”茶行、李翰飞的“李美珍” 茶行和东门三层楼郑照的“怡和”茶行。
“义昌生”茶行老板陈协五,字高纪,生于1876年,是清朝秀才,他曾到福州“高丰”、“蔡记”茶行,洽谈茶叶生意,筹措资金办茶行,从省城调派茶师指导,生意由小到大逐渐兴隆,在县长陈功支持下,买下了原来“旧营” 基以及部分民房,建厂房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盖有收茶库、拣场、制茶车间,设有账房、客厅、书房及4 层阁楼,楼前有花圃,后门通城关后街(现有三优街)。有采购的茶贩,分东、南、西三路计而是10余人,制茶焙师2人,筛茶(筛分精制)师傅10~20人,拣茶女工有200~300人,管理账房先生2人,出纳2人。当时精制的产品有“政和工夫”红茶、“政和小种”红茶,还有“白牡丹”、“银毫”、“白毛猴”等。年产“政和工夫” 红茶2 000余箱(每箱15公斤)计3 0吨,销售出口到俄国;生产“政和小种”红茶1 000余箱(每箱25公斤)计约2 5吨左右,出口贸易到英国、德国。
2.工夫红茶精制
政和工夫红茶精制加工,应视茶叶品种和品牌不同,而灵活掌握“看茶做茶,看天做茶”的原则。根据客户需求,以销定产。根据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生产红茶精制产品,注意经济效益和成本投入,开展经济核算,合理拼配原料,改革精制工艺技术,提高红茶精制率。采取“单级付制,多级收回”的加工办法,提高茶叶品质及经济效益。
高档政和工夫,用单芽尖或一芽一叶嫩芽生产不精制。一芽二三叶,部分精制加工,使茶叶外形美观整齐,采用7、8、9筛号的抖筛,一次性加工精制,筛面茶经齿切机切后,再经抖筛。抖后的茶坯经平圆筛后,分为1、2、3、4、5 号。头春嫩芽,不拣梗,经风扇扇去片、碎、尘末,即可归堆,经复火烘干、装箱,注意保香贮存。
现在茶区多生产高档的工夫红茶产品,其茶还原料的品质多选自髙级的工夫红毛茶,故精制加工都较过去简易。
3 .政和小种红茶加工流程主要如下:验收定级归堆一原料出仓大堆(分生制与熟制即先走水焙)一筛风(先园及先抖)一风选一拣剔(机拣与手工拣)一干燥(薫烟)一匀堆一成品。
( 1 )定级归堆、毛茶进厂,进行审评验收定级参考季节、外形、内质、分级入仓。
( 2 )原料大堆,根据标准样或加工样,预拼小样,再把各等能堆原料按比例出仓打大堆加工(视原料含水量情况、超标的进行走水焙后付制也叫熟制)。适当的可不进行走水(俗称生制)。
( 3 )筛分工序,通过筛制、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