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景东茶,等待千年的轮回?
朗、彝族等)四种文化的交汇而形成独立的银生文化。同时是元代改土归流分界点,也是滇西南地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分界地。来自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很早以前就随着这四种文化在景东进行交汇,形成集大成的‘银生茶文化’。我个人认为‘茶出银生’是云南茶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早期起源,至少在唐代以前就基本形成了。”
“今天流行的大理白族三道茶,就是根据“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以饮之”的历史记载进行改进的,而这种古老的饮茶方式,景东县境内无量山、哀牢山的各族人民一直在饮用。比如,糊米茶就是把大米炒糊与炒过的茶一起饮用,此法一直用于治疗拉肚子(腹泻);也习惯用炒茶加姜片、花椒喝了发汗,治疗感冒,这些简单的方法千百年在缺医少药的地方广泛使用。”在包忠华的眼里,景东县不但遗留有“银生茶时代”的古茶园遗址,还至今保留有银生茶的制茶传统和饮用方式——“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以饮之”。这些都是古银生茶就起源于景东及其周边地区之佐证。
由于很早就受中原文化的洗礼,景东是滇西南著名的文化名邦,尊孔重教之风盛行。景东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这里出了清朝皇帝的帝师(同治皇帝的老师刘崐)等历史人物。堪称云南罕见的儒家茶文化与少数民族茶文化的交汇之地。虽然,数百年前,随着普洱 茶文化的崛起,银生茶不再是云南茶文化的天之骄子,景东茶也随之落寞了许久。今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打捞银生茶光辉灿烂的过去,是想告诉世人,这是一片适合茶树生长,适合茶人种茶、制茶,弘扬茶产业与茶文化的热土。随着云南茶叶在当代的复兴,古老的银生茶文化也会复兴,景东茶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
寂寞中的历史贡献
其实在这几百年的寂寞里,景东县的茶叶亮点也是频出的,一直作为历史上普洱 茶的重要原产地而存在,只不过其光辉被后起的宁洱、思茅、版纳所掩盖罢了。
清嘉庆《景东直隶厅志》就记载:“蒙乐山间产野茶,然味涩苦,人少采食。民间所见之茶大都卖至普洱 。冬春之间,入山采茶者甚众,或转卖于弥度、昆阳,故景东商贩生意以茶花二项为大宗”。“蒙乐山”即今无量山,说明清朝的时候,景东商人已经将景东茶卖到普洱 、弥渡、昆阳等地。清光绪年间,云南诗坛著名诗人、景东郡守的黄炳坤的《采茶曲》,准确地叙述了景东十二个不同的采茶节令、茶叶生长特点,采茶人、买茶人、饮茶人的情感世界。
到了清末民国年间,随着江北六大茶山的衰落,普洱 茶的中心迁往勐海、江城、思茅等地。由于,景东靠近昆明、大理,是普洱 茶北上的交通要道,其也因此成为了普洱 茶著名的种植、加工与集散地之一,古老的银生茶又一次发扬光大。一时间,当地人纷纷开辟新茶园,加工普洱 茶。据民国9年(1920年)《景东县地志征集资料》载:锦屏区南攀箐原有茶树6千株,新植2千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