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景东茶,等待千年的轮回?
野生茶树进行人工驯化,培育出了先进的良种,逐渐形成茶文化的概念。在巴蜀先进的茶文化的不断参透、影响下,澜沧江流域的先民们也把那些野生茶树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加工茶叶,改进品饮方法。在景东县太忠镇大柏村丫口寨发现一颗大茶树,“树高8.9m,树幅7×6.6m,最大基部干围7125px,属野生型古茶树,是早先人们从深山中把野生茶苗人工移植而成,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人工种植的野生型古茶树,被誉为人类栽培、驯化野生茶树的活标本。”
注意,这个茶文化的传播史在宋元时代起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那就是雄镇滇西南的重镇不断南移,在南诏国、大理国时代,是在景东与通海一带,到了元代就南移到了元江,到了明清就移到了普洱 、思茅与车里(景洪)一带。在滇西南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地带不断南移的过程中,景东县就越来越边缘化,其介于大理、普洱 、楚雄、玉溪、临沧的结合部,成了著名的“五不管”地区。宋元以后,特别是清朝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只到哀牢山以北,以南的景东长期保留土司制度直到清朝末年。
四川人、江西人、石屏人纷纷涌进版纳的古六大茶山种茶,因此版纳成了云南茶文化的代表,成了普洱 茶著名的原产地之一。版纳的良种与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也开始向北传播,比如勐库茶就源自明代成化年间从版纳地区输入的茶种,而昔归茶、凤庆茶又是从勐库引种的。古老的景东茶也接受了来自版纳茶区的反哺,通过引种来自临沧的茶种(明代临沧从版纳引进茶种的后代),而跟版纳茶发生了关系。在景东、镇沅(过去镇沅县属景东)茶叶品种比较混杂,有当地演变的景东种和勐库种及杂交变种,其实混杂未必就是劣势,这也正好说明银生城在茶文化中的地位。到了最近几年,这种反哺尤其明显,景东人纷纷学习易武、勐海的制茶经验,用全程不落地的方式,以专用铁锅炒制古树茶,掀起了景东茶品质大提升的一波高过一波的热浪。
银生茶文化是四大文化交汇的产物
本文之所以将景东提升到,探寻“云南茶文化传播路线图”的金钥匙之高度,是因为这里深处云南两座著名山脉无量山与哀牢山的腹地,如同秦岭与淮河一线是中国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分界线一样,无量山、哀牢山一线也是云南的自然地理与文化的分野,哀牢山以南地势平缓,气候更湿热、植被更茂盛,以北地势陡峭、气候更干燥,植被要稀疏了许多。两种差异很大的地理气候形成了差异性很大的区域文化。景东县不但处于云南地理与文化的南北过渡地带,而且其境内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量山和哀牢山,是澜沧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是多种文化的交汇融通之地。
从景东县漫湾镇走出去的茶文化学者包忠华先生,非常赞同高照教授的观点——茶文化起初是从北向南传播的,后来又是从南向北进行反哺的。他进一步从民族文化传播的角度阐述了这一现象。他说:“古银生文化是中原文化、南诏文化、古傣族文化、原住民土著文化(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