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普洱茶历史
这条通道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通道中地势最险要最复杂的文明文化传播的古道,完全由人和马的脚踩踏而成。马帮往来于这些坎坷崎岖的驿道,为内地与边疆源源不断地运送着茶、糖、盐、马匹、皮毛等,因此这条古道被世人称为“茶马古道”。
普洱 茶是美的化身,普洱 茶艺是美的哲学,一是自然的美,一是艺术的美。我们在受、想、行、识的世界中寻得她的踪迹:她的符号来自于茶马古道青石路上深踏的蹄印,来自于历史古镇集市中的熙攘;她的素材来自于少数民族世代流传的茶俗文化;她的文字来自于普洱 茶特有的世界语——云南普洱 茶艺。
云南历史上的普洱 茶,泛指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及以晒青毛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各种规格的紧压茶。虽然普洱 茶的得名始自明清,但大叶种晒青毛茶的生产却比较明清更为久远。可以说,云南历史上最初生产利用的茶叶就是普洱 茶。
至于云南普洱 茶的由来的传说,据说是在三国时代,蜀国军师诸葛亮带兵南征七擒孟获,进军途经西双版纳南糯山,因不服水土,士兵们一个个患了眼疾,在山壑间东撞西碰。诸葛亮心急之下把手杖插入地里,乍时出现奇迹:手杖活了,生根发芽长叶,成了葱绿的茶树。摘下茶叶煮水让土兵喝。茶有明目之功。士兵们恢复了视力,不久奏凯而还。自此,山上有了茶树,这里的少数民族称为“孔明树”,山叫“孔明山”,孔明叫“茶祖”,每逢农历七月十六日,即孔明的生日这天办“茶祖会”,高悬孔明灯,载歌载舞,“对月品茶,寄托思念。据今勐海县巴达南糯山的一棵人工栽培的大茶树看,经专家测算,该树树龄为1750年以上,其栽培始年,当为蜀汉三国时期,即蜀后主刘禅当政的223年~263年间栽种。此时期,恰值蜀相诸葛亮征云南,于是民间将孔明征南与茶树栽培联系起来,编造了许多孔明插手杖成为南糯山的大茶树、为防瘴气,孔明煮茶叶为战士治病的种种传说,后来清代编纂的《普洱 府志》,也说茶树是“武侯遗种”。其实这些传说是一种附脍传说,除去传说成分,故事的时间与栽培茶的树龄起始年相符确实无错,证明澜沧江中游两岸人工栽培茶起始年为蜀汉时期。
最早的普洱 茶的贸易要追溯到唐朝时期,景陇王国境域六大茶山所产的茶叶经普洱 集散销往各地。普洱 是云南省思茅地区普洱 县的县名,唐、宋时与今西双版纳同属地方王权南诏国——大理国所置银生节度(府),宋、元、明时又是傣族首领帕雅真于公元1180年的所建景陇王国所辖12版纳之一 ——勐拉的组成部分。周围各地所产茶叶运至普洱 府集中加工,再运销各地。普洱 茶因此得名。
很久以前,祖国内地与边疆就存在着一条汉族与多民族交往的古老通道。古道绵延上千公里,纵横交错,分布甚广,这都是近年来专家们经过认真考证后的结论: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两条主要的线路,一条以现今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等产茶地为起点,向西北经今云南大理、丽江、迪庆到西藏昌都、林芝至拉萨,再经拉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