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寻源:古六大茶山芬芳之旅【转】
详地在门口呼吸着从茶山上空飘过来的清香。老人的儿子,六十多岁的另一位老人,从厨房里端出一个大茶缸,请我们喝几口他自己泡的“大黄片”。“大黄片”是当地茶农自己喝的茶,味道很浓烈。茶缸上的“为人民服务”几个红字已褪得差不多了。老人说,去年,有一个台湾人来到他家,一看见他喝了五十年的这个大茶缸子,马上就喜欢上了,说愿意出两百块钱买他的这个茶缸。老人家很是高兴,转身就去了厨房,把茶叶倒掉,并把茶缸给刷得干干净净。要知道,这几十年间,他可从来没有刷过茶缸,茶垢比茶缸本身还要厚。等他从厨房里出来时,台湾人看了看茶缸,忽然说不要了。老人很是不解,自言自语道:“我给刷干净了,他怎么就不要了呢?”
顺着小道进茶山,眼前的景象把我给弄糊涂了。以前在书上看到,云南的普洱 茶,都是以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制成的。可我眼前看见的,却是些比其它茶山叶子小得多的茶树。有一棵1600多年的老茶树,树高不过十来米,叶片只有其它山上的二分之一大。在成片的几百年的古茶园里,小叶种的茶树不时被风拨楞出几声和弦。我忍了又忍,终于怯怯地问当地的一位茶农:“您这儿的茶树是做普洱 茶的吗?”我得感谢这位茶农大哥,他并没有给我难堪,他平静地说:“是的,我们倚邦茶山都是纯小叶种的,我们老祖宗当时种下的茶树,就是小叶种的。”在接下来的那段日子里,我还看到莽枝和革登茶山里的很多茶园,都有小叶种茶树的身影,有些地方还有中叶种的。当地人对茶树的分类,并不是以叶子的大小来分的,他们基本上是以年代来分的。他们把最近一二十年种的茶,叫做台地茶,把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种的茶,叫做生态茶,那批茶因为各种原因疏于管理,也叫作荒山茶。而把树龄在一百年至五百年间的茶树,称为古树茶,把六百年以上的茶树,称为千年古树茶。
台地茶与古树茶的品质,是天差地别的。台地茶的芽头尖,叶子薄,瘦。古树茶的芽头肥,叶子厚,壮。口感也不一样,茶叶本身都带有苦涩味的。古树茶喝下去以后,苦涩味马上就化掉了,口腔里立刻就能生津,回甘绵长,而台地茶的苦涩味会一直留在口腔里,即使有一点点回甘,也会马上消失。一般人是区分不出这么复杂的口感的。我个人区分这几种茶叶的经验有两点。一是看。二是摸。看就是看一饼茶表面的光泽度,暗中带亮,条索分明的,一般是好茶,只有白纸光,而没有泽度的,次之,完全没有光泽的,发黑,甚至连饼形都不端正的,品质最差。另外就是看杆,如果杆是三角形的,那是古树茶,如果是圆形的,则是台地茶。在茶叶还没有压成饼的时候,用手摸,也能分出好坏来。一般来说,台地茶摸上去,像手在麦芒上拂过,不但扎手,还没有体温,像摸到了赵飞燕的肋骨。而古树茶摸上去,就像手放在棉花上一样,有一种温暖,柔软的感觉,就像摸在杨玉环的身体上,丰腴,饱满,有吸附力,并且具有较好的弹性。而生态茶的手感就像摸自己的老婆,既没有了激情,但又得保持一定的热情。我们平常接触到的,大多是赵飞燕,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