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茶文化差异比较谈|俄罗斯茶文化
摘要:
本文从中俄饮茶理念、饮茶方式、茶具及茶的社会功能四个方面进行对比,通过表面现象,深入思考中俄茶文化形成背景与民族思维的差异,探讨茶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功用,提倡茶在传播中的致和导和功能。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茶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一06-0014-02
礼记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任何民族都拥有自己特定的饮食结构,这些结构上的差异,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和文化信息,体现了每个民族从茹毛饮血的蒙昧之初到各具风格的饮食文化基本定型的发展过程,根源于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创造才能与民族思维的特殊性。所以。对于饮食文化的思考,也有益于对民族文化特胜的考察,在比较研究当中。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层面。
笔者地处中俄边境城市,中俄人民民间往来频繁,故占据地理优势,以中俄饮茶文化的差异为切入点,将两国饮茶理念、饮茶方式、茶具及茶的社会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作为了解中俄文化差异的补充材料,以飨读者。
一、饮茶理念――叠加理念与简化思维
中国人的饮食思维,往往具有体验性、感悟性的特点,将对自然、人生的理解叠加于食材、饮品之上,进而对它们的产地、属性都要考究一二,将物赋予人格品性,如对某些菌类食品的钟爱和鼓吹,认为如人参、灵芝等物,生长于深山丛林之中,吸收天地精华,食之可养生健体,甚或可成仙得道。对茶这类饮品亦如此理解,并且叠加了道、儒、释的相关理念,使得茶在中国蕴意丰厚。
道教养生色彩的影响:茶亦称“仙茗”,陶弘景《杂录》中说“茗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君服之”。“道家对茶这种自然之物早有深刻认识,而将其与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使茶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便是道家的首功”。儒家注重茶的社会功能:儒家认为“以茶为中和”、“以茶可雅致”,为茶赋予了君子品格,使茶有许多如“君子”、“公子”、“清友”、“苦口师”、“涤烦子”之类的雅号。陆羽《茶经》“一之源”中指出“茶之为用,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倡导茶品人品合一,希望在饮茶过程中达到独饮以自醒自清、对饮以致和导和。佛家对茶则更为青睐,《景德传灯录》中记载吉州资福如宝禅师说:“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日饭后三碗茶”,另外还有“吃茶去”的三字禅机。中国名茶中有许多源自于僧院种植的。如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等。在茶道的形成中,茶禅功不可没。
这些思想的叠加,使得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厚、形式复杂,加之饮茶方法及习俗,可谓深而广博,异常考究。&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