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起点访普洱
易武古镇,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西北,距勐腊县城约110公里,距勐醒三十余公里,是滇藏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起点,种植茶叶的历史至少一千多年。易武是历史上有名的六大茶山所产茶叶的集散地和生产地,普洱 茶从这里远销中国西藏、东南亚等地。明清时期,这里曾经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如今依然保持着种茶、采茶、制茶的传统。易武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具有得天独厚发展茶叶的条件。易武产的大叶种茶,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制成普洱 茶后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年的易武春芽,汤色更是红润,且耐泡,是普洱 散茶中的极品。
出行看点:
徒步:滇藏茶马古道起点
民俗:西双版纳傣家风情
出行方式:背包旅行。在颠簸的土路上搭车,去寻访一个又一个传说中的名字。
看普洱
当地人喝的茶叫大黄叶,据说是去年秋天采的,经过简单杀青以后晒干就放起来自己泡茶喝了。在易武镇喝着大黄叶,房东郑先生讲起了车顺号的故事,我才知道这是易武繁盛时期有名的茶庄之一,而他的老伴正是车顺号茶庄的后人。车顺号有名,在于车家珍藏有一块皇帝亲题的“瑞贡天朝“的木匾。据说,道光年间,皇帝喝了易武贡茶,龙心大悦,特赐匾嘉奖。车家人曾经世代把宝匾供在门楣上。文革期间,车家后人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其放在厕所顶棚用泥巴和稻草掩盖,才得以保存,而易武其他茶庄曾经拥有的几块皇赐宝匾都没有逃脱损毁的命运。
晨起,天晴,空气清新而湿润。放眼望去,四面环山。每年在采摘茶叶的季节,茶农(通常是家中的妇女)上山采茶,新鲜的茶叶经过茶农手工翻炒(杀青)、揉制和晾晒(晒青)的初步处理后叫做晒青毛茶。晒青毛茶是散茶,茶庄从茶农手里收来散茶进行蒸压成型的加工,制成不同的形状再运销各地。
郑先生给我们演示的就是这种蒸压成饼茶的过程。麻袋中的毛茶经过称量,被放入底面有孔的铝桶中,上锅蒸了大约几秒钟的时间,待干茶湿软,就被伙计取下倒入一个与铝桶同样大小并有底的圆形布袋里,并压紧使呈饼状,其余的布袋部分被卷紧成簪状压在中心,因此当茶饼做好以后中央会有一个圆圆的脐样凹陷。光靠手压紧是不够的,布袋茶饼被放在了石模的下面,由另外一个身材魁梧的伙计脚踏石模进一步将茶饼压紧压实。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功夫,我试着提了提那石模,没有提动。所有的布袋茶饼都经过碾压后,伙计们将布袋拆开,一个个做好的茶饼就呈现在眼前了。这样的茶饼经过存放自然发酵,就成为我们所喝的普洱 茶。
听传说
清代有六大茶山之说,是指位于西双版纳的攸乐、革登、倚邦、蛮砖、莽枝、曼撒,其中以倚邦为主要重镇,也是土司的所在地,据说当时六大茶山制茶人口近十万人之多。到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