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背后的庄家?
昆明最为热闹的雄达茶城,市场的萧条一目了然,稀稀落落的车辆与普洱 茶火爆时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业内人士称,在2006-2007年的普洱 茶暴跌中,挣到大钱并成功脱身的只有庄家和少数"助推手",更多的投资者,包括茶商、藏家纷纷被"套"。
在广州茶叶市场,流传着某大茶商一天被蒸发200万元的惨痛经历。大大小小茶商们似乎想在这个传说中获得些许心理补偿。现在记者已经找不到这个大茶商,据知情人说,这个大茶商在普洱 茶热炒时期投资金额过亿元,在2007年暴跌中,他的普洱 存货一天就被"蒸发"掉200万元,在风暴来得最猛烈的头一个月间,他损失了数千万元。
有人认为,暴跌的导火线是"中茶贴牌"生产。普洱 茶大品牌有"大益""中茶"与"下关",所谓"中茶贴牌",就是和中茶公司签订合同,花钱获得中茶牌的商标使用权、产品编号和全套包装纸。据了解,中茶牌商标的使用价格从每公斤十几元到六十几元不等。价格主要由商家和中茶公司管理层协商确定。之后,该商家就可以自行进原料,自行组织加工和销售。而中茶公司并不监督原料采购和加工环节的质量。于是导致市场上"中茶"泛滥,良莠不齐的新茶、难辨真假的老茶以及各种以"经典""正宗""贡品"为卖点的概念茶,令消费者眼花缭乱。
某茶商心有余悸地告诉记者:"我2007年初的时候,拿出1600万元买中茶标签进行贴牌生产,不久就发现中茶标签满天飞,是人有钱都可以贴牌生产"中茶",有唯利是图者连茶末、茶梗都一起压成饼。我想,如此缺乏质量监管,一定会出问题,于是立即撤资640万元,现在还"套"着900多万元--我算好命了,跟随我一起贴牌的几个朋友至今资金仍然全部被套,对此我非常内疚。"
事实上,造成暴跌的真正元凶是"过度炒作"。炒作让普洱 茶的价格远远脱离其真正的价值,在业内人看来,下跌早已是在所难免。
"价格下跌是在情理之中。"王惠新说(普洱 茶的辉煌期茶商王惠新回忆录)。他告诉记者,这次价格波动受到影响最大的普洱 茶主要是曾被过分炒作过的一些大品牌厂家生产的品种,现在出现的价格下跌只是减少了这些产品的虚高部分。即使这样,没有被炒作的产品价格也因为这次价格波动而受到牵连,不同品种的价格都或多或少的有所回落。
经历多年对普洱 茶的"爆炒"之后,公众对普洱 的消费逐渐回归理性。王惠新指了指自己货架上摆着的一袋下关陀告诉记者,这种在最高峰时曾卖到每斤200元的茶叶如今卖80元也很少有人间味。普洱 茶的投资客们也早已没了踪影。
和其他零售商一样,王惠新也曾在2007年价格下滑之前购进过大量普洱 茶。如今这些茶叶的价格普遍下跌一半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