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沱茶集团的故事集:又见彩虹
正当消费者们认为下关 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风光无限的时候,一场生死考验悄然而降。因2007年上半年受省内外茶叶企业高价抢购原料形势的影响,下关 茶厂也收购了大量原料,致使巨额资金陷入其中,流动资金链出现危机。到了2008年初,茶价暴跌,产品滞销,企业一下子陷入困境。那段挫折,采访中我们有意回避,不想,在2011年7月25日下午,下关 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几位领导却专门为此召开座谈会。会上,我们对下关 茶厂发展史上所遭遇生死一劫的过程有了基本的认识。
座谈会上,几位高管不怨天尤人,不互相推诿,每个人都从中寻觅自己的原因:管理、市场、技术、人才、责任心、自信心等等。尤其是现任公司总经理陈国风,在座谈中每当谈起那段往事,总是十分诚恳地说:“我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中,我们见证了新一代沱茶人襟怀坦白、敢于面对错误的勇气。
2005年和2007年,全国茶叶市场可谓春风得意,茶价一个劲地往上涨。全国的茶厂“有多少卖多少”,甚至到了“一茶难求”的地步。手中有茶,就等于有了大把大把的钞票。茶叶原料价格随之疯狂上涨,茶农们种了几辈子的茶也从未见过如此阵势。茶园里挤满了各地的收茶商人,家里拥满了茶叶的购买者,他们的兜里一个比一个有钱,出手一个比一个大方,拍板一个比一个果断。有的原料价格一夜之间翻了几倍,质量好的甚至上涨了20倍。考虑到下一年的生产,各制茶企业加大了囤积原料的力度。云南作为茶叶大省,一下子成了全国收茶和卖茶的中心。
作为两头在外的云南制茶龙头企业的下关 茶厂,这时也以高昂的热情,从多个银行贷款,参与了这场原料收购大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下关 茶厂老厂区的仓库囤满了。凤仪2万多平方米的仓库压满了,借来的仓库也堆满了。在那如火如荼的收茶大战中,谁会去理会市场的玄机?!
茶叶价格的暴涨暴跌,不仅套住了大量资金,更可怕的是,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拓展出来的市场,不到半年几乎丧失殆尽;传统市场也在不断萎缩,广大群众惊呼:“我们喝不起茶了!”等企业缓过神来时,为时已晚,财务状况一度恶化。
“我在分析,也在检讨。”公司总经理陈国风坦陈道。公司“三会”组织健全,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企业“自由”了,但一言堂的现象多了;企业领导有丰富的计划经济管理经验,但现代企业意识、市场意识缺失;人们的决策更多的是靠经验,靠感情,靠胆大的盲从。
由于市场严重萎缩,从2008年到2009年,企业的生产处于半停滞状态,一些员工忍痛离开茶厂到其他企业。员工去得最多的是沃尔玛超市。他们由于严守纪律,吃苦耐劳,办事富有条理,工作认真负责,短时间内许多工人就成为超市里的班组长。“这是茶厂在那次挫折中的重大损失!”公司高管杜发源感触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