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云南茶马王
茅、西双版纳诸地,以及临沧的部分地区);弄栋节度(今楚雄、姚安等地区),其下有会川都督(会理至大渡河一带);宁北节度,后改剑川节度(包括洱源、剑川、鹤庆、兰坪等地);丽水节度(伊洛瓦底江上游两岸);铁桥节度(迪庆、丽江地区及盐边诸地);拓东节度(昆明、曲靖、昭通),其下辖通海都督(红河、文山)。
关于“西蕃之用普茶,以自唐时”,说明云南与藏族地区的普洱 茶贸易,始于唐朝云南地方政权的南昭国时期。而此时期的八大行政区中,十赕区(洱海地区,今大理下关地区)为直属区;铁桥节度为今迪庆、丽江地区及盐边诸地,铁桥节度的主要民族为么些、西蕃。通过十赕区、铁桥节度的普洱 茶贸易之路,也就是著名的“大理、丽江、迪庆、西藏”茶马古道之一,目前为大家所周知。
南诏在统一洱海区与滇池地区后,与唐朝的交往,即通过拓东节度(玉溪、昆明、曲靖、昭通)的滇、川、藏及滇、川、长安的古道,是另外一条重要的茶马古道。
由于蒙舍诏从永昌到巍山,再到洱海,建立以大理为都的南诏国,加之,后来段氏大理国的传承,银生节度、永昌节度以及巍山地区,自然都成了云南产茶与制茶的重要区域。从临沧地区发现众多的野生古茶树群落,甚至在离南诏发源地----巍山不远的南涧县保华拥正乡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群落,可以说明这一点。
总之,南诏以来的云南古茶区,包含了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德宏及大理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现在也都是普洱 茶的重要产区,只是清朝置普洱 府辖西双版纳、思茅以来,这两地的名气稍大而已。
云南晒青毛茶的诞生
《蛮书》记载“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 制茶用的是晒青茶工艺,且是散茶形态。那云南晒青工艺是如何诞生的呢?据朱自振先生《茶史初探》一书解析,晒青工艺来源于云南少数民族 的原始的烧茶与晒茶加工方法。
原古的茶叶加工,首先可能来自茶叶的直接晒干,利于存储,而且晒干是原始生活中最普遍和最经常的实践。另外,人们在经常饮用中发现和为了克服茶树鲜叶的青苦气味,产生了对茶叶的简单加工,烧茶就是最简单的一种。烧茶遗俗现在云南的傣族、佤族中间还有流传。傣族、佤族所谓的烧茶,也即把茶树上采摘的一芽五六叶的新梢,先放在火上烧烤到叶色焦黄,然后再投入到壶中煎饮。烧茶也就是杀青工艺的原形。烧茶所用器具,从最先的石器、陶器到铁器,云南少数民族 中都有采用。
“烧茶”的传承,最原始的,目前云南还有佤族的铁板烤茶,傣族、基诺族的竹筒烤茶等。佤族铁板烤茶用的是铁板为“烧茶”容器,用茶树鲜叶在铁板上烤制到焦黄,然后再煮饮;而竹筒烤茶则是就地取材,用鲜竹筒作为“烧茶”容器,将茶树鲜叶塞进竹筒,封住筒口,然后扔到火塘中,待烤制到竹筒焦黄为止,破开竹筒,取出茶叶煎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