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兼议弘扬普洱茶文化
地云南,故有“普(洱)茶名重天下”之说和“普洱 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指北京)尤重之”的记载,都反映了清代当时的实际情况。
清宫权贵们爱饮普饵茶的风尚,代代相传,直到晚清时期宫中仍然如此.清亡后,一些出宫的太监、宫女们所述宫中见闻中也有反映。例如曾经伺候慈禧太后日常生活八年之久的宫女说:“老太后(慈禧)进屋生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杯普洱 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 茶,图它又暖胃能解油腻”云云。
三、思茅是采办清宫贡茶的地方
清朝皇家饮用的贡茶沿用明制,规定“岁进茶芽。顺治初,系户部职掌,七年,改属礼部”,1650年“顺治七年,礼部照会产茶各省布政司,每年‘谷雨’后十日起解,定限日期到部,延缓者参处”。而云南普洱 茶何年始贡、岁贡多少有待考证,至迟在1726年雍正4年,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期应已岁贡。734年雍正12年三月的官方文告《禁压买官茶告谕》中有“每年应办贡茶,系动公件银两,发交思茅通判承领办达”等语,可知那时已每年进贡清宫普洱 茶,是在思茅采办的。
以后在道光初年,阮福《普洱 茶记》中对贡茶记载得更清楚:“检(阅)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官名)领银承办”。就是普洱 贡茶分团茶,散茶和茶膏三种八个花色,由当地官员办送清官。
接着,同书还介绍了普洱 贡茶的采制时节、制造方法:“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那时采制时节大体与现在相仿佛,是可信的。
云南每年向清宫进贡普洱 茶的定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前后所有200年左右。皇用贡茶储存在滑官内的“茶库”里(在今故宫东面的永和宫东)。“茶库,设员外郎二员,六品司库二员,无品级司库二员,库使十五名”,专司收存管理。
清皇朝每年收纳的普洱 茶,除了供清宫皇家饮用或分皇亲国戚外,也选作赠送外国使节的礼品茶。视为代表清代中国高级土产品。史藉间有记载,例如乾隆年间、清朝与英国交涉两国贸易问题时送的礼品中有普洱 茶,据清朝档案材料:英国于1792年特派前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1737—1806)勋爵为首的觐见团一行95入,以祝贺乾隆皇帝80大寿为名来华,向清朝皇帝请求改变当时中国只开广州单一口岸对外通商,要求增开通商口岸,降低关税,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长驻中国.英使觐见团随船带来礼物19项(地球仪、天文钟、聚光镜、战舰模型,铜炮、火枪、马车、玻璃彩灯、金钱毯、毛料等)作贺寿礼,以图皇帝欢心,打通关节,1793年(乾隆58年)9月14日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署山庄)接见英使团,并在万树田宴请,乾隆帝婉言不准所请,不予同意,但礼尚往来,回赠英使团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 茶、女儿茶和(普洱 )茶膏。按清朝礼例每次接见或宴请,参观、看戏,都要赠送礼物。称为“赏赐”,每次每人一份。现将其中三次回赠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礼品摘录如下:
一赏英吉利国王物体,计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等计92项(对,套)479件(个),其中包括普洱 茶8团、六安茶8瓶、武夷茶4瓶、茶膏4匣。
一又加赏英国国王物件、绫罗丝缎、漆器、扇、笺、食品茶.计40项455件,其中包括普洱 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l0瓶、六安茶10瓶。
一又随敕书赏给英国王物件,计41项1016件,其中包括普洱 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
这次英使觐见团95人,包括正使(即马戛尔尼)、副使,正副总兵官、通事(翻译),文书、医生、天文生、听事官、管船官等,分别等级档次,每人都给礼物,共“赏赐”物27批.其中15批有茶叶。我将这批礼单逐项统计,计送普洱 茶124团,女儿茶34个,(普洱 )茶膏26匣,砖茶28块,六安茶48瓶、武夷茶24瓶,还有未列茶名的“茶叶”32瓶。
每次赠送国礼,便由清朝“军机处”逐人逐项开列详细清单,呈送皇帝阅批后送给。
这批清朝礼品茶的计数单位,普洱 茶称“团”,女儿茶称“个”。茶膏称“匣”,此与思茅采办的贡茶单位称谓相符合,是思茅进贡清宫的贡茶无疑。
本世纪60年代初,北京故宫茶库里还存放着清宫没有吃完用完的贡茶数吨、其中仍有普洱 茶,女儿茶,茶膏。1963年故宫处理清宫贡茶2吨多,1963年l0月23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北京茶厂见到这批陈年贡茶实物。普饵团茶大者为西瓜(略扁),小的如网球、乒乓球状,茶色褐黑,不霉不坏、保存完好;茶团表面有拧紧布纹的印痕,可见当时制茶是用布包着揉紧、干燥成型的。我曾选了一个大的普洱 团茶用磅秤称了一下,重量为市秤5斤半,当是清代5斤重的团茶(清代老秤一斤合596,62克)。这种团茶形状似人头,对照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普洱 茶有“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的记载相符合。
故宫这批贡茶,同时处理的还见有类似现代的白毫银针茶(全是白毛长芽头)、烘青茶(当是六安茶)、长方形的黑砖茶(较今茶砖为薄)等。我曾取回少量样品试泡,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
60年代初期,茶叶减产,内销市场供应不足。这批故宫普洱 团茶,打碎筛细,拼入散茶卖掉了。我于1992年11月13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偶遇故宫老专家单士元先生,曾询问故宫贡茶事,据告普洱 团茶、茶膏等仍留有样品,故宫茶库遗存的普洱 贡茶,不知是清朝哪位皇帝在位时遗留下来的,推测至迟当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们吃剩的。历史贡茶实物,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存,自应保存下去,当作一般茶叶处理掉,令人十分痛惜。
云南普洱 贡茶,清宫赏识200年,留作历史茶文化记载。现在改革开放建设的新时期,文化应出效益。弘扬普洱 茶文化,发展普洱 茶经济,是个课题。这次召开的“中国普洱 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普洱 茶叶节,又参观普洱 茶古老大茶树和新茶园,中外茶人咸集,茶论风生,是一次很好尝试。普洱 茶是具有特色的地区名茶,现在港澳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一带华人传统独钟普洱 茶。近年发展日本市场,西欧、北美等市场也有些销路,前景看好。广东茶楼尚以茶当家。中国民间有普洱 茶浓汁治痢偏方,是传统药用茶,国外化验普洱 茶有降血脂、降胆固醇的功效。普洱 茶潜在优势较多。时代在前进,产品应创新,我认为认识普洱 茶,开发普洱 茶,有本质与现象,狭义与广义之分。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大叶良种茶树,热带高原气候,茶区环境优异,得天独厚,滋生茶味浓厚的特殊品质,是为普洱 茶的本质所在,利用大叶良种原料茶制成不同成色的红茶,绿茶、花茶、紧压茶,是内在本质形之于外的商品现象。开发普洱 茶,应在提高本质因素的前提下,在继承优良传统、狭义的发展普洱 茶老产品的同时,也要依据海内外两个市场导向。审时度势,推陈出新,广义地开发出丰富多彩、新的普洱 茶形式有散茶、有团茶、有饮料、有药用、有保健。商品有文化层次,创出优质名牌,促进扩大普洱 茶消费,繁荣普洱 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