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国标蝶变
名噪一时的广东名茶“广云贡饼”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因为广东、香港等地素有饮用普洱 茶的习惯且能就地生产普洱 茶,从1952年开始,至1973年,根据有关茶叶部门的宏观调控,云南省每年都向广东省调拨数千担晒青毛料,供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制造“广东饼”普洱 茶。
这种“广云贡饼”虽在广东制造,但原料却以云南晒青毛料为主,且存世的“广云贡饼”已为普洱 茶中的名贵品种,今后却不得不面临“无法认祖归宗”的尴尬局面。
“国标”推出后,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由于云南一直在积极制定标准,因此为了不必要的争议,他们一直在做一些准备。他们生产的普洱 茶虽然也从云南采购原料,工艺也没有变化,但是在称谓上将不再叫“普洱 ”,而直接叫“广云贡饼”,以适应国标出台后可能面临的争议。
实际上,对于云南省一直在推动制定的普洱 茶标准,业内早已有所争论。有专家认为由云南来申请地理标志产品太过狭隘,虽然云南生产的普洱 茶占了全国的80%,申请原产地保护虽然也是保护知识产权,但也应该重视历史和现实,比如广东等地也生产一部分普洱 茶,并且担负着中转、流通和创新发展的功能。
着名公益律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周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普洱 茶如果有国家标准的话,显然不应以产地为因素,产地是产品地理标志要素而不是产品标准要素。”
周泽表示,“产品地理标志”属于商标管理范畴,某些产品的品质与所在产地的地理环境有关,故把相应地域生产的、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产品都统一用一个产品名称,是为地理标志产品,例如赫赫有名的“金华火腿”。
当然,“产品地理标志”也有可能带来其他的问题,比如即使是规定产地生产的普洱 茶也有可能制作工艺和产品质量比较粗糙,国标显然对此类情况难以规范。
“普洱 茶更多是一种制作工艺的划分,而不是存在着普洱 茶这样的树种。”一些专家提出疑问,“如果一定要进行原产地保护,是不是名气更大的铁观音、绿茶龙井等等也要申请呢?”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国标的内容有些过于狭隘。
现在,普洱 茶产业正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国标的出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产业有所促进,但其依地理范围核定名称使用权,也有可能会大大限制产业规模。
2007年之前,云南普洱 茶高价拍卖的新闻屡见不鲜,普洱 生产商对市场充满期待,一些职业“炒客”也像炒股一样,疯狂炒作普洱 茶,普洱 茶的内涵也由传统饮品化身为可以升值的“收藏品”。
而云南本地茶叶产量有限,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高峰时期,不仅云南省大部分茶叶原料被用于普洱 茶加工,而且并不适合普洱 茶加工工艺的少量福建、四川茶叶原料也被制成了所谓的“普洱 茶&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