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普洱府到皇家古茶园
说困鹿山皇家古茶园之前,先说说古普洱 府。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写道:“普洱 茶,出云南普洱 府。”古普洱 府城所在即今日宁洱县城。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南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此设普洱 府控制普洱 茶的购销权利,并在府城建立贡茶厂,推行“岁进上用芽茶制”,选取最好的女儿茶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廷。
普洱 府的设置及贡茶厂的建立,让普洱 成为滇南重镇的同时,也让始终于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普洱 茶走向鼎盛。普洱 府辖地包括今普洱 市、西双版纳州全境及临沧市部分地区,几乎囊括了普洱 茶的主产区。史料载“普洱 府年产普洱 茶八万担”,当时的普洱 茶制作、交易可谓空前鼎盛,普洱 府城一时成为名扬天下的普洱 茶集散地,也是四通八达的茶马古道汇聚点。现在人们对普洱 茶的称谓由来和等级划分,仍以“原产普洱 府辖地,并以普洱 这一原产地和集散地而得名”为重要依据。
离宁洱县城30来公里的困鹿山是莽莽无量山的一支余脉,为澜沧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海拔1410米—2271米,中心地段南北延伸十几里,东西宽数里。山中峰峦叠翠,古木参天,云遮雾罩,雨量充沛。继1986年在困鹿山发现1939亩半栽培型(过渡型)茶树群落后,2004-200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组织多批专家,相继对困鹿山茶树群落进行了三次重点科学考察,并得出了权威结论:“困鹿山栽培型茶树至少有400年以上的历史,其半栽培型(过渡型)茶树已超过1000年以上。”这一结论,证明了困鹿山处于茶树植物的起源中心范围内。
现已发现的困鹿山古茶树群落总面积为10122亩,地跨凤阳、把边两个乡,由东、南、西、北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分布在把边乡团结村的中寨、新寨、丫口寨境内8183亩,凤阳乡宽宏村境内有1939亩。困鹿山附近的凤阳乡、把边乡、黎明乡境内还有大片的人工栽培型、过渡型的古茶树群落,而这些茶树与景谷、镇源两县的古茶树群落是一脉相承的。
对困鹿山的过往历史颇有了解的普洱 茶(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兴昌介绍说,困鹿山古茶园有东园、南园、西园、北园之分,清朝年间每到大茶林春茶采摘时节,官府都会派兵上山监督茶叶的采摘和生产制作,并把所有制作好的人头茶、七子饼茶、砖茶全部运抵京城,进贡朝廷,普通百姓根本喝不到这里上好的春茶。在这种情况下,产量和制作工艺都极其保密。正是基于这些渊源,现今困鹿山村的村民大都能做一手好茶,特别是早盛行于清雍正年间的人头茶和方砖茶。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探访古茶山,但困鹿山带给我的感觉依旧是清新而温暖的。村庄已与茶园融为一体,村前的古茶园中单是数百年的古茶树就有数百棵,因为古老,棵棵古茶树都虬劲峥嵘,嶙峋的枝干上长满了苍绿的树苔。古茶树的树身高度都在五、六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