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和普洱茶的渊源
易武和普洱 茶的渊源,文章为您介绍易武和普洱 茶在历史记载中的详细情况、易武历史时期的贸易发展以及易武茶在普洱 茶行业中的分量等知识!
“所谓普洱 茶者,非普洱 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山六处,日易武”。参考:清代阮福1825年撰写和《普洱 茶记》!
鉴于史料对六大茶山名称说法不一,西双版纳州政府曾经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后,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过去和现在》一书中认定六大茶山分别为:易武、倚邦、基诺、曼洒、曼庄和革登。易武茶山今属勐腊县易武乡,现存古茶园约6000亩,落水洞、刮风寨、桥头村等地都生长着大茶树,树龄数百年,基茎围140-160厘米不等,树高达23米左右,小片成林。
易武茶山的基本情况
易武茶山面积和产量均居六大茶山之首。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门任所长蒋铨,于1957年对六大茶山实地考察写出的《六大茶山访问记》证实:易武与基诺两地范围广、产茶多、按盛典积和产量,易武名列榜首。《勐腊县志》中说:‘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莽枝(勐芝)、架布、习崆等茶山逐渐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
史料文献中,因茶业兴衰演变,地名、产量记述有异,而易武茶山是普洱 茶的生产地则是无疑的。
易武是普洱 贡茶之乡。〈普洱 府志〉记载: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普洱 茶被宫廷正式列入〈贡茶案册〉。贡茶初期采自六大茶山,渐以易武山为主。
易武是普洱 茶交易的次中心,”茶马古道“源远流长,与普洱 茶相生相伴,唐朝已具雏形,宋、元相继拓展延伸,明、清迅速发展,形成了以普洱 为中心,辐射四面八方的多条通道,土刊出钱,民众出力,历时六年铺建易武至思茅全长211公里、宽1.52米的茶马驿道,全为青石板铺成。这条驿道的重新铺建,促进了易武茶业的发展,商品贸易的繁荣,巩固了易武仅次于普洱 的茶叶贸易和留校散中心地位。
易武镇成为六大茶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中心,易武镇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思茅、普洱 城里鼠疫、痢疾渐发,茶商渐走转入易武,易武茶业更为兴旺,一度成为名符其实的普洱 茶贸易和集散中心,后因法国重新封锁老、越边界,南下茶路堵塞而走向萧条。
1970年4月12日居民不慎引发特大火灾,昔日人丁兴旺,商贾云留校的茶山古镇一半成为废墟,如今仍然保存着茶案碑、印有马蹄印的石铺街道、陈旧的茶庄商铺、残留的茶马驿道等古镇遗迹,记录了易武兴盛发展的历史。
作为传统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