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普洱茶相关的文献考究
1回写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着说:该闷些普洱 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闷了一大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 一可见普洱 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间的鼎盛名气,二可见曹雪芹那除却普洱 (茶)不是茶的独钟之心。
清代,阮福专着《普洱 茶记》称为:“普洱 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清代《新纂云南通志》称:“普洱 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茶)可比”。清代学者赵学敏着《本草拾遗》中提出普洱 茶的药性及功能为:“普洱 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肉)毒,下气通泄”。《普洱 府志》记为:“普洱 茶名重京师”。在大众茶已普遍受欢迎基础上,清廷将普洱 茶首次列为“贡品,分芽茶、团茶两种”。同期志学家张泓着《滇南新语》中记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庭复将普洱 贡茶改为:“团茶(内分5、3、1、0.4、0.14斤五种)、锡瓶装蕊茶和芽茶、缎绵木匣装茶膏”,称为八色贡茶。阮福着《贡茶案例》中记述采办情况为:“每年进贡之茶,列于布政司库银息项下,动支一千两,由思茅厅领转采办,并购茶瓶、缎匣、木箱等,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同文记普洱 贡茶采摘情况为:“于二月(农历)采蕊极细而白者,谓之毛尖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买运)茶。”《普洱 府志》记为:“农历二月开始采茶,芽头细嫩且多白毫(毛)者为毛尖,农历三~四月采摘为小满茶,六~七月采摘为谷花茶”。
云南从1938年开始生产红茶,并引进炒青绿茶的加工,1945年开始生产蒸青绿茶,1964开始生产大叶种烘青绿茶,因此,1938年前,云南只产晒青茶,即用云南大叶种鲜叶,经杀青、揉捻、晒干而成,所以,历史上的普洱 茶,泛指云南原思普区(今思茅、西双版纳)的晒青绿茶和以其为原料压制成各种形状和规格的紧压茶,包括七子饼茶、方茶、沱茶等,集中普洱 府所在地(今普洱 县)交易而得名。因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历史上交通闭塞,茶叶运输靠人背马驮,从滇南茶区运到滇西北、西藏和东南亚及港澳各地,历时至少一年半载,茶叶在长期贮运过程中发生缓慢的自然发酵,干茶外形色泽逐渐变成红褐,汤色变得红艳,滋味回甜,变成人们喜爱饮用的普洱 茶。这种普洱 茶,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的“生普洱 ”,亦称“传统普洱 茶”。1973年,为满足国际市场对普洱 茶的需求,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在昆明茶厂用晒青茶经速成后发酵和陈化处理,制成现在风格的普洱 茶,这种普洱 散茶与以其压制成的各种紧压茶,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的“熟普洱 ”和“现代普洱 茶”。
普洱 茶的贸易始于唐朝。普洱 茶作为专用名词最早出现于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潘之用普茶,已自唐。”普茶,即普洱 茶。元代,普洱 茶已成为各族人民在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谢肇制的《滇略》一书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蒸而团之”,说明当时已有加工揉制的“紧茶”了。
普洱 茶历史,曾有毛尖、女儿茶、牙茶等珍品。毛尖、女儿茶采于谷雨前,女儿茶为妇女所采,蒸柔后,制成小圆形,《红楼梦》中贾宝玉爱喝的女儿茶,就是这种普洱 茶。芽茶采于谷雨后,条索软,毛尖粗壮,经蒸柔制成团茶。
普洱 茶,分散茶和蒸压茶两种,茶为嫩绿的滇青,有春蕊,春尖等品种,特点是条索肥壮,匀实,毫芽显露;冲泡后汤色黄亮,香气清幽,滋味醇厚,有甘美的回味,饮后令人心旷神怡,现已远销日本、意大利、法国、东南亚各国;蒸压茶是用散青经蒸压成型而成的块形茶,呈碗形的称为“云南沱茶”。沱茶色泽暗绿,表面白毫多,味香浓郁,收剑性强,耐冲泡,畅销全国和东南亚。呈正方形的称“方普洱 ”,呈长方形的称“紧茶”,呈圆饼形的称“圆茶”、“饼茶”。后三种主要销往西藏和云南省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