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牌与普洱贡茶
uo;这一茶的名词出现的历史是相当漫长的。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普洱 茶就销往四面八方,声名远播。同时也进入了皇宫朝廷。据史书记载“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普茶名重天下,京师尤重之”。如果普洱 茶不进入皇宫,得不到皇室权贵的青睐,那有京师尤重之的记载呢?每一事物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的考验,“普洱 茶”之名在唐代已是声誉大振,名扬天下。不经千百年的检验,那有这样高的身价,何况她是一个茶产品。
在这里有一问题必须进行澄清,笔者曾在有关对普洱 茶的论述中看到这样的描述:唐代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唐史樊绰在其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外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而认为普洱 茶没有出现。笔者认为作者对唐代《蛮书》记载对普洱 茶的认识偏颇,对史证的理解浅薄。笔者认为:唐史樊绰所记载的是对当地土著民族的饮茶食俗的记述。而不是讲唐代没有普洱 茶。在21世纪的今天,普洱 茶和普洱 茶系列产品已是花样翻新,登峰造极之时代,边疆少数民族始终沿袭着她们的饮茶习俗。基诺族还在品用姜、葱、椒的凉伴茶;哈尼族还在饮用加各种佐料的土锅茶……反之,如果用现在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来否定现在的茶叶的发展和名茶的存在,岂不荒唐。
在唐代,普洱 茶已名重天下,在宋、明两个朝代,普洱 茶的地位得到了稳固发展和加强,万历云南通志记载,车里司(今勐海)专管贡茶及各勐土司实行茶引。“新篡”云南通志中记载“普洱 ”之名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可比。没有普洱 茶历经几个朝代千年的实践与检验,怎么能有这样高的身价与定论呢,所以说,普洱 茶之名,普洱 茶的珍贵在唐代已名扬神州大地了。
明、清初中期是普洱 茶的兴盛时期,普洱 茶由民间进贡之物,变为朝廷钦点必贡之物,这是普洱 茶品质向高层次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由于普洱 茶已是朝廷钦点必贡之物,因此,清政府对茶山的管理,贡茶的采摘、制作、花色品种、数量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廷派驻云南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普洱 府设普洱 府治,在六大茶山之首的攸乐,设攸乐同知,驻军500防守茶山。在易武、倚邦、车里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乾隆元年冬(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同知改设思茅同知,在六大茶山设置管茶子局,负责茶叶采摘、加工、税收等。我在实地考察拍摄“中国普洱 茶”画册时,在象明乡乡政府副乡长段学良先生的陪伴下,在勐芝大寨的古茶山原始密林中找到了乾隆十一年冬(公元1746年)立的茶山案碑,碑石上铭刻着对茶山严格管理的文字。初春二月方能人茶山,人山者须持官府颁发的人山令牌方能人山采摘,违者治罪等规定。
“普洱 茶”作为清朝廷亲自钦点的贡茶,大大促进了民间从采摘到制作加工工艺和技术的发展,花色品种从单一走向纷繁。贡茶的制作极其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