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县志》关于普洱茶的记述
,产量2000担,比1959年面积增513亩,产量减182担。1971年县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县革委)根据中央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加强多种经营办公室力量,负责抓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1973年在麻木村公社旧龙寨召开有各公社、大队、生产队及有关部门或单位代表参加的茶叶生产现场会。为切实解决山区茶粮矛盾,充分调动茶农种茶的积极性,1972--1980年,县革委3次调减山区的公粮任务,由280万斤调减为126。9万斤,茶区的公粮任务全部减免,此间新建了一批茶区,茶叶生产较前有所发展。1978年末,茶叶面积达到11890亩,产量2532担,比1969年分别增长30。5%和26。6%,亩产28斤。1980年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粮食为主,多业开花”,县委,县政府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把茶叶生产作为山区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来抓。1977年成立外贸站,1981年升格为县外贸局,统一负责全县的茶叶生产和购销,并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文件精神,进一步放宽茶叶生产政策,明确规定:集体、个人一起上;谁种谁有谁受益,可以继承,50年不变。同时把茶叶种植列入计划,给予资金扶持。1981--1988年,采用有偿无息形式,先后投放茶叶种植扶持资金总额151。9万元。1982--1988年县外贸局还先后从保山、临沧、思茅等地调供茶籽49。67万公斤。同时主办了22次茶叶技术短期培训班,培训1900人次。随着茶叶生产政策、措施、资金的落实和粮食生产的发展,种茶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茶叶面积、产量不断扩大,至1988年末,全县已有12个乡镇以及部分机关、国营农场单位种植茶叶,茶叶总面积猛增至25567亩,比1978年增2。2倍,其中投产面积15739亩,占总面积的61。6%;总产量9457担,相当于1978年的3。7倍,亩产51斤,比1978年增1。8倍。
4、加工(1)元宝茶。原称砣茶,团茶,饼子茶,后因特定规格而称“七子圆”。“圆”即一个圆形茶饼。每“圆”七两,七“圆”为一“筒”。元宝茶自古就以外形美观,汤色嫩绿,味道香美,久留味醇等特点而驰名。清雍正二年(1724)后,随着石屏等地少数民族汉族陆续迁入本地作茶而开始出现茶庄商号,加工,经销元宝茶。曼洒、倚邦和易武茶山是元宝茶原产地,民国初年公有茶号38家,年加工元宝茶6900担。其中易武21家4420担,曼洒9家1700担,倚邦8家780担。
茶庄,即加工元宝茶之作坊,一作坊有10余个工人,全凭手工操作。制作工艺:(1)分等:先将散茶按“尖子”、“盖头”、“二梭”、“老茶”分等,后从“盖头”中提取上好者作“梭边”茶。(2)拼配:按茶的等级比例拼配“七子圆”。即尖子茶八钱,梭边茶二两,盖头茶和二梭茶四两二钱。(3)装筒:按茶料顺序要求将茶叶装入茶筒,中心层装二梭茶和盖头茶,第二层装梭边茶,第三层装尖子茶即盖面茶。(4)蒸茶:蒸茶和装茶同时进行,装茶的第一道工序一完即用甑子蒸。待茶叶蒸软后,将梭边茶放入又蒸,后再放尖子茶,最后把蒸好的茶叶从蒸筒中取出,放入茶袋。(5)揉圆:把袋中茶叶揉成圆饼。(6)紧饼:把茶袋置于板上,再将揉成的圆饼放到茶袋上,揉成紧饼,又称踏茶。(7)晾干,解袋。(8)包扎:把元茶按7个一筒用笋叶包扎起来,晒干后装入篮中。
(2)初制茶。本地茶农很早就开始用手工加工初制茶。初制茶分晒青和烘青两种。1966年,本县首次引进28台湘造50型电动手摇两用揉茶机,次年引进杀青机,筑烘烤炉。机械加工茶叶省时、省力、工效高、质量好,深受茶农欢迎。1983年和1987年先后又引进2套茶叶机械生产工艺流水线,从此结束了靠手工初制茶的历史,同时开创机制精茶的历史。
晒青茶,又称毛茶或散茶,皆为手工加工。据李拂一《滇越新志稿》载:“茶农将茶叶采摘回家后,用锅炒使其凋萎,倾簸箕中反复搓揉成条,然后置日光下暴晒或用微火烘干,即成初制茶。”俗称晒青茶。
烘青茶,县内最先产于1984年,属尚勇茶厂和易武茶厂初制所机械生产。加工工艺为:杀青—揉捻—干燥。
精制茶。绿茶,1984年尚勇茶厂最先生产,1988年易武茶厂也开始生产,其生产工艺过程为:(1)杀青。由杀青机将鲜茶叶加工至叶片柔软,叶色暗绿,青臭气味散失,含水量为60--64%。(2)揉捻。用揉捻机以40--50转/分的速度,使茶叶细胞破坏率达到40--50%,要求90%以上茶叶紧成条。(3)干燥。用烘干机烘干达到茶梗一折即断,嫩茶白毫发亮,含水量在7--8%之间。(4)分筛。用分筛机进行粗叶和细末处理。
红碎茶,1984年尚勇茶厂最先生产,1988年易武茶厂也开始生产。其生产工艺过程为:(1)萎凋。鲜叶放入萎凋槽,采用室内自然萎凋法,室内温度在20--24摄氏度,用鼓风加快萎凋过程,通过萎凋使鲜叶正常均匀失水。(2)揉切解块分筛。萎凋后通过揉切机挤压、切。
5、购销(1)机构清雍正以前就有外来茶商在县境“五大茶山”收购茶叶,清雍正二年(1724)后,石屏等地少数民族汉族陆续云集本地入山作茶,随之许多茶商相继在曼洒、易武、倚邦兴办茶庄商号,就地收购和加工茶叶,最多时近40家,收购茶叶总量上万担。当时茶价分春茶(清明前采摘)、二水茶(四、五月采摘)、三水茶(六、七月采摘)和谷花茶(八、九月采摘)4等,以质论价,上等茶(春茶和谷花茶中的尖子茶)价每市斤3角(银元)。1937年后,法国人禁止茶叶销往越、老、缅3国,茶叶销路受阻,茶价大跌,每市斤上等茶为2角(银元)。1945年茶庄商号纷纷倒闭,仅小贩收购少量茶叶。
建国后,国家把茶叶列为二类物资,实行计划收购,限制私营。并根据茶质优劣,划定等级,制定收购标准样,实行对样收购,共分6级18等。1952年中茶公司在易武倚邦设茶叶收购小组,当年收购茶叶234担,1957年收购1826担,1958年国家把茶叶类为一类商品管理,实行指令性计划。本县计划收购到各合作社,并以社为单位结算价款,给予粮食奖售。同时指定各中心商店负责茶叶购销业务。1964年国家简化茶叶收购标准样,以季节分级设等或以年划级分等设5级18等,以质论价。1974年国家改革茶叶收购标准样,设6级12等,每级设两等,逢双设样,一级一个样。1976年12月成立县外贸站,统一负责全县茶叶生产、购销业务。当年收购茶叶2218担,是1957年的1。2倍。1978年前青毛茶收购价为每市斤8角2分。1979年县外贸站在易武、象明、勐仑、芒果树、尚勇5个茶叶主产区设立茶叶收购组,同年茶价上调38%,即每市斤青毛茶为1。21元,因茶叶减产,当年只收购1336担,1981年县外贸站扩建为县外贸局。1983年茶价有上调13%,每市斤青毛茶价为1。29元,当年收购茶叶3101担,比1979年增2。3倍,占当年茶叶总产量的81。8%。1985年国家适当开放茶叶购销政策,只对“边销”茶实行计划调拨,对出口红茶实行合同收购;对内销茶、计划外边销茶及出口茶则实行议购议销,随行就市。同时将茶价又上调13%,每市斤青毛茶价为1。41元,当年收购茶叶2555担,占总产量的52。7%。1987年茶价又上调4%,每市斤青毛茶为1。5元。1988年茶价再上调4。6%,每市斤青毛茶为1。57元,当年收购茶叶1808担,比1985年减1。4倍,仅占当年茶叶总产量的19%。
(2)销售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元宝茶便开始打入国际市场,茶道由易武经缅甸、泰国至香港,远销美、法、香港、南洋等地,年销元宝茶约六、七千驮(一驮约一担)。光绪二十二年(1986),易武至香港茶道受阻,茶叶销量大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茶商和地方绅士出资,民众出力,修通由易武经倚邦至思茅茶马驿道,全程235公里,宽1。13米,路面全用青石板铺成,从此元宝茶内销思茅、普洱 、元江、石屏、昆明等地,一部分销往西藏自治区,年销量300担以上。民国10年(1921)茶商新开通易武经老挝乌得至越南莱州茶道后,茶叶销量迅速回升,年销量6000余担。1937年后,法国人禁止销往越、老、缅3国,茶路被阻塞,元宝茶长期滞销,茶庄商号渐渐倒闭。
建国后,直至1984年,国家对茶叶购销实行“全额收购,统一调拨”政策,1958年前县境不通公路,本县所产茶叶除少量在本地销售外,全部运销佛海(今勐海)茶厂。1959年小勐养至勐腊公路通车后,本县茶叶便直接运销下关和昆明。经下关茶厂加工的茶叶,销往西藏自治区。经昆明茶厂加工的茶叶,主要销往国外。1980年后,本县茶叶运销下关、昆明外,一部分还运销勐海茶厂。1983年总销茶叶3466。3担,其中县内销售210担。1985年以后,国家适当放开茶叶购销政策,实行指令性计划,合同订购和议购议销并行的政策,对边销茶(指7级至等外茶)实行指令性计划,对外销茶(红碎茶)采取合同定购,其他茶放开。1986年以后,本县茶叶购销形成以外贸局为主营单位,多渠道经营的格局,边销茶由外贸局经营,红碎茶由生产厂家直接以合同订购的形式调省茶叶公司,其他散茶,外贸局经营一部分,供销社经营一部分,也有个体户经营的。外贸部门经营的茶叶继续调勐海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