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化的普洱茶
—————题记
在当今社会有一些概念非常盛行,其中就包括“土”和“文化”。土一点没有关系,说明那是原生态,比如农贸市场里的土鸡大家都争着买。至于“文化”那就更加不得了,大家都在说讨厌文化人的酸文假醋,可实际上却惟恐自己没有文化,余秋雨、百家讲坛的热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就连流氓也文化起来了,搞的大家怕怕的——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现在流行“拉郎配”,也就是大家经常挂在嘴巴上的“整合资源”,如果“土”与“文化”,这两个本来存在于不同世界的词汇能整合起来,那肯定是无敌了。日本的神户牛为什么能卖上天价,据我不成熟的分析,也就是创造一种“土+文化”的卖法,据说那牛儿不但按照传统方法饲养,更叫绝的是,还给牛按摩,对牛弹钢琴,也不管牛听不听得懂,总之日本土牛被文化了,结果其肉不但异常鲜美,而且具有花岗石的美丽纹理,这哪叫牛肉,我们吃的是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价格还会低吗?
普洱 茶的道理也一样,依我看,普洱 茶就是一种老土的产品,安安静静在云南之西南边陲存在了上千年,突然有一天被港台人文化了,本来在云南人经验中很平常的一种晒青茶叶,被当成了能喝的古董,于是普洱 茶就进入了被文化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普洱 茶的神话,天价普洱 茶与创富故事,上演了一场“疯狂的普洱 茶”大戏。日本人对牛弹琴,把牛肉弹成艺术品;台湾人为普洱 茶安魂,把普洱 茶当成了收藏品,可不同的是天价牛肉依然天价,而疯狂的普洱 转瞬崩盘,向来以日本人为师,学习精细文化营销的台湾诸位大师们,遭遇了2007年的滑铁卢。伴随着普洱 茶价格跳水而来的,还有云南茶界对文化营销的深刻反思,以及对邓时海、石昆牧等一干台派文化大师的空前质疑,于是普洱 茶就进入了“去文化”的时代。一时间,普洱 茶需不需要文化的讨论甚嚣尘上,普洱 市政府更进一步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科学普洱 ”的战略构想,指出普洱 茶的四个发展阶段——农业普洱 、文化普洱 、科学普洱 、人文普洱 。
这些年来中国文化虚热,各种文化话题与争论层出不穷,这其实是一种话语权之争,占领文化的制高点也就拥有了巨大的软实力。中国制造之所以还不是中国创造,也就是技术与文化的弱势,使之不能完成龙门的惊险一跃。在文化就是巨大的生产力的今天,讨论普洱 茶要不要文化,无疑是一个误人不浅的伪命题。普洱 茶以前是文化的沙漠,千百年来云南人只贡献了普洱 茶的身体,而没有贡献普洱 茶的灵魂——茶文化,即便是在满清时代,普洱 茶作为贡茶也是没有多少文化含量可言的,普洱 茶的文化体系的真正创立,应该以邓时海先于1994年问世的开篇巨作《普洱 茶》为标志,从那时开始普洱 茶才真正进入了文化时代。由于普洱 茶产于云南,而其文化却兴起于港台,这无疑是一种出口转内销的文化输入模式,也因此普洱 文化被打上了强烈的港台版权所有的烙印。2003年以后,普洱 热从港台与广东向整个大陆强势推进,普洱 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