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剂的制备与临床应用及其开发价值
茶剂,或称药茶,是将药物与茶叶配用或以药代茶冲泡或稍煮,象茶一样饮用,故名。药茶是一种古老剂型,但过去品种不多,应用范围也不很广泛。近年来,药茶的医疗保健作用 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品种在逐渐增多,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与中药汤剂相比,茶剂具有如下特点:①可以按药物性能特点、配方要求等将各药粉或段、丝按先后顺序浸泡,也可以同时浸泡,操作灵活,程序简便;②以沸水为溶媒,浸泡药物时可将其酶迅速破坏,以避免有效成分分解破坏;③药物为粗粉或细丝、小段,使其表面积加大,进而与溶媒接触面加大,使有效成分容易溶出;④中药茶剂一般以茶杯等为容器,保温性能好,水温一般可维持在摄氏80~90℃,从而保证有效成分既可充分溶出,又可不被破坏;⑤用药节省。煎剂一般煎2~3次即弃之,浪费药,而茶剂可以多次重复浸泡;⑥疗效可靠。茶剂可避免由于久煎或制成其它剂型中某些有效成分流失,因而疗效可靠;⑦局部用药好。某些口腔牙病、鼻咽、食道、胃部等疾患使用茶剂,直接与病变部位接触,发挥局部用药优势,每获良效;⑧更好地有利于治疗。茶剂可避免冲剂、糖浆剂由于加糖,不利于糖尿病、支气管炎咳喘的治疗。此外,对于一些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不耐高温的药物、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如菊花、银花等)或不宜久煎的药物(如桑叶、番泻叶等),制成茶剂更为适宜。现将茶剂的发展概况、制作方法、临床应用、开发价值等概述如下。
1 发展概况
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茶作为一味重要的药物,三国魏《吴普本草》亦有记载。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孙思邈的《千金方》及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等书均记载有多种“茶饮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百病之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内上清矣。”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饮茶能解酒食、油腻、烧灼之毒。”近代根据中医药的理论,认为茶能提神醒脑,安神除烦,上清头目,清心降火,下气消食,解油去腻,止渴生津,利尿消炎,清热解毒,消暑止泄,祛风解表,化痰止咳,补益和胃,延年益寿。饮茶好处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12点:(1)能使人振奋精神,增强思维、记忆与运动能力;(2)能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 ;(3)对龋齿有很大好处。据英国的一次调查表明,儿童经常饮茶龋齿可减少60%;(4)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并含有妊娠妇女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锌;(5)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 ,饮茶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突变;(6)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茶叶的抗老化作用 是维生素E的18倍以上;(7)能延缓和防止血管内膜脂质斑块形成,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和脑血栓;(8)有良好的减肥和美容效果;(9)可以预防严重影响老年人视力的白内障:(10)茶叶所含鞣酸能杀灭多种细菌,故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