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的岩茶南迁计划|岩茶产业
刘宗超已是生态领域的著名专家,但对茶叶并不在行。作为学养深厚的科学家,刘宗超有深厚的地球物理学背景,他很快发现“好茶出东方,东方有丹霞”,武夷岩茶恰是生长在丹霞地貌,茶树是植物,需要解决的无非是土壤、养分和环境等问题。
经过长期调研,刘宗超发现,要延续岩茶大红袍以往的品质,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采取无性系扦插以保持品种特性;二是要从生长环境入手,用生态还原技术培育土壤,提高茶树根际微生态适宜度,确保大红袍茶树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均衡供给。
这一方法又称为“现代客土法”。
刘宗超最终选择了两个地点进行试种。其一位于虎啸岩景区与一线天平行的一条山谷,其二则是天成禅院主殿遗址罗汉台。这里的土地条件与九龙窠极其相似,丹崖壁立,两峰相对,沟壑梯叠。
他找来当地茶农,清杂补疏、修剪成行;采取分析土壤,补充有机、无机养分,微生物生态激活土肥,模拟还原大红袍生长环境,根外喷施等一整套生态还原技术代替传统的客土法,培肥茶园,为岩茶提供自然生境。
2004年4月末的一天,春茶开采时节,刘宗超突然接到当地茶农打来的电话:“刘博士,你快过来,可能出好茶了。”原来,茶农在摇青、杀青、揉捻、初焙的过程中,院子周围方圆一里内,都可以闻到特殊的茶香。
刘宗超匆忙赶往武夷山,结果并未让他失望。
此后,他开始了大面积的试种,制作上完全继承了武夷岩茶的传统加工技艺,焙火适度,不用炭焙,避免苦涩。
技术难题解决了,但现实与刘宗超的预期仍相差甚远。
因为培育土壤成本高,通常一亩地需花费4500元至5000元,是此前茶农花费成本的几十倍,而茶叶收购价格却并不见涨,于是,茶农还是不愿意投入,导致了茶叶品质下降。
“我是搞技术的,技术难题我能解决,但市场还得靠别人。”说起这些,刘宗超颇为无奈。从2004年进入武夷山,10多年来,他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武夷岩茶上,所栽种加工的东方丹霞牌武夷岩茶于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被博览会和业界称为“红袍王”。
刘宗超的科研成果亦引起了一些投资商的注意,先后有3人与他合作,其中就包括王进在内。
王进是最后一个。“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一是相信刘博士的技术与为人;二是武夷岩茶保存时间长,不像绿茶,大不了存点茶。”王进坦言,在听了刘宗超的介绍后,他回家仔细查阅了武夷岩茶的资料,觉得这样的好茶应该好好推广。
更多相关:岩茶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