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丹霞:中国岩茶的“科学派”|武夷岩茶
2015-07-26 来源: 经济观察报(北京)
萧寒
武夷山,烟雨蒙蒙,云雾霭霭直压山腰,空气中弥散着湿气。抬眼望去,翠屏层叠,偶尔有斑驳岩层露出,岩茶香气就在那些崇山峻岭中肆意欢歌。
这是一个茶的世界,沿途的街道和村镇,被各色的茶园、店铺充斥得十分饱满,给外界的感觉,似乎每个武夷山人都会做茶,几个人围坐在一张铺满毛茶的桌子前,在闲散的聊天之间麻利的拣着茶梗。
已经无从知晓,究竟是茶让这里成为了灵秀之地,抑或特殊的山地赋予了茶的精气神呢?
作为一名生态学家,刘宗超博士偏向于后者,他经过研究认定,是丹霞地貌赋予了茶树上那一片片叶子神奇的味觉体验。
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好茶在中国,丹霞出好茶。”因此,他用“东方丹霞”给他的茶叶命名。
为了保留与发扬岩茶古韵与晚甘侯那种独特而精细的嗅觉、味觉体验,包括复原制茶工艺的丰富性,他已经为此付出了十几年的时光。这些年来,他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流连忘返于武夷山,那些崇山峻岭之间,寄托了他复杂的感情。
对于中国人而言,茶是一个生活的趣味与本义的重要样本与载体,在那一杯杯聚合香气与滋味之间,味觉体验一直被赋予了各种神秘的力量。
这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目前武夷山无论茶农还是茶商,以及研究者,谈及岩茶,莫不论其工艺: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其间的神秘,又往往不易为外人所道。
作为一个科学的信仰者,刘宗超却要对抗那些被过度赋予神秘化的东西,他希望用科学家式的较真,将武夷山岩茶破除神秘,回归本真。
对于岩茶的丰富性,他换成科学的叙述格式是:一枪五旗的茶靑(采摘后的鲜叶),其中香气成分的种类不多,经过复杂的凋萎、摇青、杀青、走水、分拣、氧化、和焙火的复杂加工过程,利用茶青的“抱子怀胎”的植物特征合成香气和固定香气,可使香气达到几种甚至几十种。饮者嗅觉依赖的关键,实则由制茶——物质转化与聚集过程完成。回甘是茶叶味觉的关键。决定武夷岩茶的大红袍(奇丹)、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北斗、肉桂、水仙、黄观音等名枞香气的因素一是茶青要含有种丰富花香前体成份,二是制茶程序与技术要具有最大挖掘出香气的可能性。茶青的肥硕可使茶叶回甘度的可溶性糖达到4-6%,是一般茶叶的2~6倍、茶青物质多样和丰富性可使茶叶香气达到六个层次,即草香、青香、清香、花香、果香、药香,每种香气的成分又相差数倍。这也正是那一盏茶汤聚合如此丰富的果香、兰花香、桂花香,以及岩韵与香韵的秘密所在。
站在一个科学家的立场,刘宗超所奋斗的终极目标是,要将这些神秘的演化过程,研究出一道道程序来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