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丹霞:中国岩茶的“科学派”|武夷岩茶
到种植、土壤改良,到收茶、制茶,乃至到后期储存,都总结出了一套宝贵的经验,这也为岩茶复制到武夷山以外广大丹霞地貌地区提供可能性。同时, 我们这么多年在不遗余力的做市场推广,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什么样的茶好喝,让大家喝到纯正原味的岩茶。并将东方丹霞的精神和境界弘扬开来,使东方丹霞成为第一岩茶品牌。但传统的力量依然强大。迄今为止,武夷山本地茶人讲究手工制茶,他们对“现代客土法”保持着谨慎,甚至有些抵制。
刘宗超认为,岩茶无边界,不能只是用场地、文化、历史言说来掩盖茶叶本身的问题,而是要用科学态度去做一款好茶。
“你做的茶都没有人喜欢喝,口味大家都不喜欢,你怎么能说是好茶呢?”刘宗超说。
“武夷岩茶无边界”,这来自于刘宗超的科学实践与科学判断,他认为,武夷山岩茶之所以好喝,就是因为它们生长在丹霞地貌,而土壤中丰富的矿物质是岩茶岩骨花香和入口回甘的根本保证。只要气候适宜,岩茶种植的“现代客土法”是可重复的科学技术,不是神话传说和神秘的固步自封。
如果要将岩茶传统发扬光大,第一步要“走出武夷山”。
刘宗超认为,将东方丹霞的岩茶技术突破地域制约、在中国更广大的适宜区域全面推广、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岩茶产业。
目前,中国岩茶面临三大困境:
一是武夷岩茶特有的区域局限性,武夷山地区适宜种植岩茶的区域不过十五万亩,目前过量泛滥的大红袍武夷岩茶大多是来自建瓯建阳邵武等地的冒牌岩茶;
二是武夷岩茶所谓的正岩半岩和外山之分,正是因为茶园狭小,生长各异、品质不一、根本偏离了现代农业的标准化,茶企零碎,千家之多、良莠不齐,根本无法规模化、各行其是、茶价低若粪土和高过黄金并存,各种岩茶流派纷呈、以文化说地域说代替科学规范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加工的规律,误导了购买者,阻断了本应该正常发展的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之路;
三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武夷山区更是气候变化无常、近十几年来武夷山岩茶产区多次出现倒春寒,致使茶叶产量减产30%、甚至减产50%以上,武夷岩茶的可持续性种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东方丹霞公司提出了岩茶南迁计划。
为此,东方丹霞团队寻遍了中国所有的丹霞地貌,福建泰宁大金湖、福建龙岩冠豸山,浙江省的江郎山,广东梅州平远五指峰、江西鹰潭的龟峰、龙虎山、麻姑山;还到了广东河源龙川的霍山、东源望郎回山,广东惠州惠东白盆珠的莲花山,中国中部省份也有一些丹霞地貌,如湖南溆浦、怀化;湖北宜昌、安徽的齐云山;贵州的赤水,四川乐山、简阳;重庆的大足等等。
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如果将这些丰富的丹霞地貌都利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