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的普洱茶贸易
长江下游而来的客商,以及滇中、滇东地区的客商和本省的官员到普洱 ,均走此道。二是由普洱 至澜沧的“旱季茶马大道”,自普洱 起运茶叶,经思茅糯扎至澜沧县,再至勐连县而后到达缅甸。三是由普洱 至越南莱州的“茶马大道”,由普洱 起运茶叶,经江城县至越南莱州,然后转运至欧洲。四是普洱 至打洛的“茶马大道”,此系“官马大道”的延伸,自普洱 经思茅、车里、佛海至打洛,然后到达缅甸的景栋。在今天的普洱 县境内,还保留有三处较为完整的“茶马大道”的遗址,见证着普洱 茶贸易在历史上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同治年间,普洱 各地因遭受“白旗下坝”五年争战,茶市不兴,各地茶商渐撤,茶园荒芜,茶业一度衰落。清末,普洱 的茶业渐渐衰落。光绪年间,茶市又复活跃,私商恢复,宁洱县城有商号180余家,其中较大商号有“协太昌、同心昌、荣和昌”等20余家。在宁洱加工的普洱 茶有毛尖、芽茶、小满茶、金月天等品牌,外型为团饼、方砖、牛心和人头团茶等。民间专业加工销售茶叶的较大商号有“恒和园”、“裕泰丰”、“雷永丰”等10余家,生产圆饼、方砖、紧团茶和双喜牌茶。较大商号有“鼎光恒”“同仁利”、“裕泰丰”等数家。
近代
辛亥革命以后
汉族商人在西双版纳一带,特别是在勐海从事制茶的商号如雨后春笋,相继开业,傣族商人也建立起自己的茶庄。民国八年(1919年),思茅县城流行鼠疫、疟疾,茶商渐撤,思茅茶业长期停顿,茶商转入易武,故易武茶业又一度兴旺,延至民国26年(1937年)。此后因法国重新封锁老、越边界,南下茶路堵塞,易武茶业走向萧条。
抗战时期
外省人大量进入普洱 ,不少人从事商业,普洱 商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商旅路线主要为南、北两途。北路即由普洱 直往昆明,主要输出茶叶、食盐、地产中草药材,输入布匹、香烟等,称为“省货”;南路由普洱 输出食盐、银饰等,经思茅、车里至佛海,销售后又转运茶叶至缅甸,输入象牙、煤油、洋靛、棉花、棉纱、布匹、西药、鹿茸、虎骨及杂货等,称为“坝子货”。此时的普洱 茶不仅行销国内四川、西藏、湖南、湖北等省区,而且远销港澳、缅甸、越南乃至欧洲,尤在日本和西欧享有盛名。普洱 成为滇南重镇和商业活动中心。
抗战初期,佛海的普洱 茶也是畅销无阻,国外至缅甸、印度、暹罗、南洋、香港一带,内地则遍及云南、贵州、康藏等地的商业市镇。日军南进时,由于战祸侵袭佛海一带,国内外交通受阻,因而产销不如前。
上个世纪50年代
人民政府曾大力宣传工商业政策,提出“恢复老茶园,开展新茶园”的号召,茶园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茶叶产量比抗战后增长了许多,私商也纷纷收购,外销马来西亚、香港、仰光等地。但由于茶价总体低廉,茶农采摘茶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