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贸易故事1
士农乐业,盐茶通商”的繁荣景象。道光年间,普洱 一带的商业达到了鼎盛,且有行商、坐商和货郎之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随贡茶和大众茶的用量日增,茶山年产茶增至十万担,运量随之增大,遂由茶商、士绅出钱,铺建易武至思茅的茶马驿道,全长211公里,全为青石板铺成,避免了道路的泥泞。
明清两代,在“茶马古道”之外,还以普洱 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四条“茶马大道”。一是由普洱 至昆明的“官马大道”,历史上的普洱 贡茶经此道运往昆明,然后转运京城。从长江下游而来的客商,以及滇中、滇东地区的客商和本省的官员到普洱 ,均走此道。二是由普洱 至澜沧的“旱季茶马大道”,自普洱 起运茶叶,经思茅糯扎至澜沧县,再至勐连县而后到达缅甸。三是由普洱 至越南莱州的“茶马大道”,由普洱 起运茶叶,经江城县至越南莱州,然后转运至欧洲。四是普洱 至打洛的“茶马大道”,此系“官马大道”的延伸,自普洱 经思茅、车里、佛海至打洛,然后到达缅甸的景栋。在今天的普洱 县境内,还保留有三处较为完整的“茶马大道”的遗址,见证着普洱 茶贸易在历史上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同治年间,普洱 各地因遭受“白旗下坝”五年争战,茶市不兴,各地茶商渐撤,茶园荒芜,茶业一度衰落。清末,普洱 的茶业渐渐衰落。光绪年间,茶市又复活跃,私商恢复,宁洱县城有秦晋、两广、四川、江西、两湖及玉溪、建水、石屏、盱江、通河等会馆十余处,商号180余家,其中较大商号有“协太昌、同心昌、荣和昌”等20余家,这些商号多数经营并加工茶叶。在宁洱加工的普洱 茶有毛尖、芽茶、小满茶、紧团茶、改造茶、金月天等品牌,外型为团饼、方砖、牛心和人头团茶等。思茅厅内,设有茶叶总店,除专制“八色贡茶”外,还加工各种紧团茶、园饼茶和毛尖茶。民间专业加工销售茶叶的较大商号有“恒和园”、“裕泰丰”、“雷永丰”等10余家,生产园饼、方砖、紧团茶和双喜牌茶。较大商号有“鼎光恒”、“同仁利”、“裕泰丰”、“信仁和”、“广益祥”等数家。汉族商人、地主还以客户身份进入易武产茶区,利用“夷民难以撑持门户”的时机,典进茶林,在易武、勐海开设茶庄,收购茶叶。(meil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