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普洱名称名词考证
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种下的。三,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是傣历57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种的,首领叭岩冷最先把野生茶称为“得责”,把栽培茶称为“腊”,为傣族、基诺族所借用。据布朗人传说,西双版纳的茶树籽种还是从景迈带过去的。四,勐腊县易武慢撒茶山,是昔日普洱 六大茶山之一,据当地农民说,1949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种茶已6代人,茶树在石屏人来前就有了,是“本族人”(昔日汉族对当地布朗族的称呼)栽下的。易武茶山的易武区老人说,这里最早种植茶树的是曼乃寨的布朗族,汉族称他们为“本人”,乾隆年间有大批石屏、临安(建水)茶商到达易武经营茶叶贸易。五,《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布朗族和崩龙族(历史上)统称仆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澜沧县芒堆寨佤族布饶人种茶,昔日土司制度时,“傣族土司专门规定芒堆人上交的贡品就是棉花和茶叶。”六,明代万历年间李中立辑《本草原始》中载:“儿茶出南蕃,系细茶末入竹筒中,紧塞两头入污泥沟中,日后取出,捣汁熬制而成。”请注意,这里的茶名,省略了一个“普”(濮)字,而只称“儿(耳)茶”。现在思普区的濮人后裔布朗族仍保留着古老的“酸茶”制作法,即把鲜茶蒸熟,放在阴凉处晒干水汽后,装入竹筒中压紧封好,埋入土中,几个月乃至几年以后,将竹筒挖出,取出酸茶款待宾客。其制作法与明代记载何其相似,笔者曾在布朗族弄养寨亲口尝过这种出土的“酸茶”。七,与印度阿萨姆茶树比较,经茶学专家作染色体茶树核型科学试验分析证实,布朗族先民濮人种育驯化的澜沧邦崴大茶树,是较云南大叶种和阿萨姆种更原始、起源更早的茶树,属过渡类型的结论,以核型分析结果看是完全正确的。八,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教授1998年主编《中国植物志》时,改变了过去的观点,在山茶科的分类文献里,把“印度阿萨姆茶改名为中文名字,正式命名为普洱 茶。”
以上论据,已经很清晰地证实了笔者的论点。笔者认为,以往把小叶种称为中国茶的代表,而把印度阿萨姆茶称为大叶种的代表是因各种曲折原因所致,经历了多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之后,已由植物学界权威来改名,做到了“正本清源”,还了本来面目,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普洱 茶是大叶种的正宗代表,是中国茶的第一祖先茶代表。
笔者2004年春三次到西盟县参与考察野茶树,发现、调查、论证“西盟县佛殿山野生大茶树群落”,并参与了新闻发布会。西盟县已发现野生茶树群落5处,19平方公里,28500亩,打桩编号的有10株10号,树围从1.3米至2.53米,树高从6米至18米,树干直径从0.54米至0.89米,树幅直径从4米至8.2米,生长海拔从2088米至2107米,茶叶专家认为,从野生茶树群落看,其亲缘关系较栽培型茶树接近,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这里的野生茶树资源很早以前就被本地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