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普洱茶的历史
日中方散,雾凝如雨,茶树赖以滋润,茶质优良。据当地人的讲述,易武土著民族在东汉末年将野生茶树引为药用,并从药用变为饮料,发展成主要的经济作物,投入市场交易,但没有史实可考。然而,易武在唐朝时开始大量种茶,却有据可依。据李石续《博物志》,认为“茶出银生诸山,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樊绰《蛮书》约成书于唐懿宗咸通四年,后于《茶经》面世一世纪,此当为易武产茶的最早记录。易武茶业经唐、宋两代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形成茶产业。到了元代,因为战争和疾病的危害,土著村寨大量迁并,人口逐年减少,茶业也随之衰落。明朝茶业有所恢复。明末清初,内地人看到易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以及发展茶业的巨大潜力,相约迁居易武,特别是石屏人大量迁居而来,掀起了“奔茶山”的热潮。石屏人迁居易武后,不仅恢复了荒废的茶园,还新垦种植了许多新茶园,使易武的茶业开始复苏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有名的万亩茶园和万担茶的主产区。茶叶的加工也从加工散茶转向加工成型茶,分别制成元宝茶(七子饼茶)、长方形茶砖(砖茶)和团茶。其中以圆形饼茶最为出名,曾一度扬名海内外。茶成为易武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清嘉庆至道光年间,茶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据李拂一先生著《镇越县新志稿》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是六大茶山最辉煌的时期,易武茶山年产晒青毛茶7万担,最高时达10万担。”茶业的发展,使当地人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呈现出盖楼房、建寺庙、办茶庄、开店铺、办学堂、筑路架桥的兴旺发达景象。至今还保留有大量的古茶园、古建筑、茶马古道等文化遗产。
易武茶马古道的文化符号
古茶园
易武至今还有古茶园11430亩,主要分布在麻黑、高山、曼洒、曼乃、曼腊等几个地方,全乡各个地方均有零星分布。位于麻黑村委会的古茶园最具代表性,茶园面积4700多亩,有茶树56.4万余株,这片茶园均为老茶树,从明朝初期起就开始在这里种植,在清雍正至道光年间得到进一步发展,清末和民国不间断地补种,增种,由此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古茶座
易武茶产业的发展,在漫氏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国内外战争、社会动乱、天灾人祸、方针政策的影响,时而兴旺发达,时而冷冷清清,在清嘉庆、道光时期茶业发展达到顶峰,易武茶区(包括漫撒茶山)茶民众多,茶商云集,茶庄林立。主要茶庄有:同兴号,大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易武建立最早的茶庄,与同庆号、乾利贞、同昌号多年形成四强之势。其他茶庄还有东和祥(义兴祥)、泰东祥、宋兴昌、元泰丰、鸿庆号等。
古民居
明洪武年间,中原汉族人口大量迁入石屏。明末清初,“六大茶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发展茶业的巨大优势,吸引了部分石屏等地人迁入易武。清乾隆年间至道光年间,易武土司用窑泥制造砖瓦坯,造瓦窑烧砖瓦,建盖四合院民宅,其建筑结构和布局与江南各地略同。易武现存的古民居一般是砖土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