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普洱茶一个历史时刻
那就是重新恢复传统七子饼茶的制作方式,让易武有第二春。
现在到易武逛览,犹如普洱 茶风起云涌般,已是相当繁荣,但您觉得很难想象,当初易武的模样,当时落脚这个小镇,晚上是没电灯的,还要点烛火挑灯夜战,洗澡更是只是利用三更半夜,穿着短裤,躲在古井边,迅速以类似军火战斗澡方式解决,生活及交通等不方便,比起现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只是,当时小镇给我们这批南方客是热情,是坦诚相见,所看到所拍摄的都是朴实的古老村庄模样;如今,发达后,那种人情味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当初海峡两岸茶人等共同为重塑易武第二春的那种傻劲,也完全被抹煞的,有的是争谁是领导流行的?争谁是开强辟土的功臣?甚至谁做了第一块传统的元宝茶,都被扭曲掉,功利?名禄?自古以来,恐怕都是如此罢!
吕礼臻却是剑及履及,九五’年带着何健、香港叶荣枝再赴易武,找张毅等商议重新恢复做元宝茶可行性,同时把张毅写的《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印制成书籍,为普洱 茶历史先做扎根的动作,包括重要的历史文物“断案碑”(有关茶税及贡茶文献),一直躺在破旧关帝庙地上,让吕礼臻很难过,拿出一笔钱,希望能将其竖立起来做历史见证。
为恢复传统普洱 茶制作,吕礼臻二年内来回奔波易武高达十一趟,对恢复传统手工饼茶更是寄予厚望,易武乡党委、乡政府也全力配合,由副乡长李家能主管,逐户寻找传统的老加工工具,并打听曾制作饼茶的加工师傅。
先后两次分别由张先民、廖文启等人派司机,从猛远农场接来曾在同庆号老茶庄包茶学徒张世勋、作茶师传张官寿、高定光等及易武会做七子饼的老茶人余世高、许丕文等,在原易武乡公所的伙房,也就是厨房,开始进行传统普洱 茶的试作及传授技艺,李家能、廖文启、张毅、许寿培等人都加入加工、包装工艺学习及制作行列,由乡政府文书郑军民负责收购毛茶,先后于该年8月和次年3月,每次历时一星期,试制了二批“易武普洱 茶”,由吕礼臻等人带往台湾、香港等地宣传销售,这也是近年来易武重新制作传统七子饼茶的先河。
试作有一定的成果后,吕礼臻正式下订单,也是近代第一块传统手工茶饼[真淳雅号]的正式问世,在公元一九九六年到一九九八年期间,张毅等受托为吕礼臻制作了六吨“饼茶”。
以往的易武,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得到,更何况知道它在那里?还亲自到这个偏远的山区,但经过台湾茶人的广为宣传,日本人、韩国人、马来西亚人等陆续的前来考察,甚至远在欧洲及美国的法国专家、美国学者等,都兴致勃勃的来取经,原先一家茶庄也没有,如今是各种老号、新茶坊不断林立,比起易武早期最风光时期还多,一花引来万花开,固然已达到了当初回复第二春的效益,但在发达之余,小镇也应饮水思源,同时对茶的质量做严格的管控,应禁止仿冒、假冒品流通,否则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好不容易打出来的品牌,可能再一夕之间万劫不复,这是目前值得易武思考的课题。
一边是恢复